‘唉。。。’朱慈烺暗歎口氣,果然,這個時代,宗族的力量還是非常巨大,宋應星也是族中壓力巨大,不得不出來求情,但朱慈烺事前也有預料,已有對策。
“宋師傅平身吧,既然宋師傅力保,朕也是願意相信的,隻是,錦衣衛日前稟報,懷疑淑妃落水,與宋一貞有關,淑妃懷有皇嗣,是朕第一個孩子,朕不得不慎啊。”
“這。。。陛下,此乃無稽之談啊陛下。”宋應星急忙反駁,這要是和淑妃落水掛上鉤,可就不是宋一貞個人的事情了,弄不好,全族都要遭殃啊。
“陛下,宋一貞區區一個六科主事,斷然無力陷害淑妃娘娘啊陛下,此事定然是錦衣衛誤會了,臣家世代忠良,斷然不會出現此等大逆不道之徒的,請陛下明鑒啊。”
“嗯,既如此,朕也是相信宋師傅的人品和家學的,這樣吧,駱卿。”
“臣在。”駱養性出班應道。
“你稍後親自過問一下,若是宋一貞確與淑妃落水無關,能證明他忠君敬主,就移交大理寺審理其妄言之罪。”
“臣明白。”
“臣多謝陛下開恩。”宋應星拜謝起身,心中,則在思慮著,朱慈烺的話,什麼叫能證明宋一貞忠君敬主?怎麼證明?這,是關鍵。
隻要能出詔獄,至於移交大理寺之後,妄言之罪就簡單的多了,頂多罰奉或降職或外放,無關緊要,隻是,怎麼證明呢?看來,宋家要付出一些代價了,隻是不知道代價是什麼。
在宋應星思慮時,陳演繼續道:“陛下,第二件事,是禮部請開皇明時報,以禮部名義,刊印報紙,上載朝廷政策和公開大事,讓全國百姓人人可以直觀了解朝廷政策。”
“以免地方執行時,歪曲歪解朝廷政策,或是不執行,或是亂執行,若是百姓都明白朝廷規則,地方衙門就不能由著自己亂來了,這樣一來朝廷的政策就能如意執行。”
“嗯。。。禮部這個提議很好,縣府二級,欺上瞞下者,數不勝數,陽奉陰違者,比比皆是,朝廷的好意,最終傳遞到百姓身上時,皆被這些狗才弄成了壞事。”
“百姓將這些,全部歸罪與朝廷,朝廷諸位和朕,何其無辜?若是如此,則可杜絕欺上瞞下的弊端,朕以為可,不知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下麵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除了禮部和內閣少數聽到過一些風聲,其他人,全是初聞。
對這個提議,皆是新奇不已,也是在討論考慮其中利弊,或者對自己的有何好壞。
這個提議,聽起來是禮部為了加大自己的影響力提起的,但實則是朱慈烺授意的,禮部也是欣然接受。
禮部職責,被朱慈烺砍了不少,現在繼續加重影響力,不然,以後豈不成了可有可無的清水衙門?教育部分走大半職能,禮部現在隻剩祭祀、禮儀、宗人府等職能。
連鴻臚寺的外交職能,都被軍方拿走,成了兵部下屬衙門,他們都要急死了,現在朱慈烺交代了這麼一個影響重大的職能,他們當然巴不得接手。
這時報的利弊,他們早就分析過了,當真是一柄利器啊,這是輿論的風口盤,引領天下言路,豈不妙哉?
“行了,大家有無異議?”朱慈烺問道,見還是無人說話,朱慈烺又看向陳演:“首輔,內閣如何看?”
“回陛下,臣以為此事利大於弊,有助於朝廷施政,隻是,刊登之物,當嚴格把控,公開天下之事,當不涉密,慎重選擇為要。”陳演沉吟奏道。
“嗯,首輔言之有理,禮部選擇刊登之物,內閣審核。”
“陛下,臣有奏。”
“哦?管學士有何看法?”朱慈烺見翰林院掌院學士管紹寧出班,不由奇道。
“陛下,臣聞禮部提議,心中有感,既然禮部請辦皇明時報,向天下百姓闡明朝廷政策,臣以為,翰林院亦可效仿,創辦學報。”
“向天下仕子刊登忠君勸學之物,興倡文學,弘揚陛下文教之德,激勵天下百姓向學,發揚妙宇朝文教昌盛,請陛下恩準。”
“嘶。。。”管紹寧還真是有急才啊,倉促之間,立馬就想明白了厲害之處,竟從不同所獵之處,想要分一杯羹,占據言路高地。
朱慈烺沉吟不語,思慮其中利弊,會不會為文官所用,給自己設下掣肘,但還沒想明白,馬上又有人出班奏對了。
隻見倪元潞步履匆忙,急急彈射起身,出班奏道:“陛下,臣請開辦大明軍報,宣揚朝廷武功,倡導全民勇武報國之心。”
“對大明各軍戰功宣揚天下,激發全民對國家軍力的認知,激發百姓參軍的熱情,也是宣揚百姓的武功,號召百姓投軍報國,早日驅逐韃虜。”
“唔。。。”這個提議朱慈烺倒是心動,要增加軍方影響力和武人地位,這宣傳之道,倒也是好辦法,能增加武將的榮耀,激發上進,也可宣揚忠君愛國。
見朱慈烺沉吟不語,倪元潞當即又道:“陛下,臣請立《大明軍報》,非為爭權,實為固國本、振民心、強軍威!其利有五——”
“哦?朕願聞其詳,元輔說說有哪些好處?”
“其一,自是揚國威以懾內外。”
“自建虜猖獗,流寇肆虐,天下人心浮動,百姓不知朝廷兵鋒之利,反畏賊勢之凶。《軍報》一出,可詳錄王師戰功,使萬民皆知。”
“朝廷非無強軍,而賊寇終將授首,大明內亂堪平,齊心驅逐外辱!如此,則民心定,宵小懼,四夷不敢輕動!”
“其二,便是激忠義以鼓士氣。”
“今士卒血戰沙場,卻默默無聞;將帥舍生忘死,而功名不顯。長此以往,誰肯效死?《軍報》當詳載將士姓名、戰功事跡,使天下知。”
“‘某某卒於某役,某某斬首幾何’,則士卒知朝廷念其功,必爭先效命;百姓聞英烈之事,亦願投軍報國。殉國士卒之宗族,以為其耀,亦能激發國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