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今年報名的全國武舉人,和靖宇軍校畢業生,進入貢院會試,為期三天,出具體戰役一道,據假設戰役的條件,答應對策論一篇。”
“出對戰題一道,據假設會戰兵力、兵種、條件等,答具體布陣臨敵對策一篇,出一場已經真實發生的戰役,分析雙方成敗的原因。”
“臣等遵旨。。。”
朱慈烺給出了題目的大致範圍,倒也不算泄題,你知道也沒用,因為具體題目,會由元輔進入貢院後,封閉出題,具體細節,無從得知。
這種大方向的規定,就好比告訴舉人,會試題目是四書五經的題目一樣,具體是哪一句,具體是什麼戰役,各種參數都是未知的。
“閱卷官分八組,每組四人,所有試卷分八組由閱卷官批閱,每份試卷,需四名閱卷官挨個打評,評分規則,還是五等。”
“‘〇’為二十分,‘?’為十五分,‘丶’為十分,‘丨’為五分,‘x’為零分。”
“副主考對每一份試卷做第五次打評,主考官對每一份試卷最後定分,零到一百分,打分浮動不得超過四十分。”
“也就是說,若是一份試卷,最後得五個‘〇’,主考需在八十到一百之間打分,作為最後成績,若是得五個‘丶’,主考需在三十到七十之間打分。”
“通俗點就是,五個等級換算等級分,主考官根據等級分,打出最終成績,最終打分以等級分為基礎,上下浮動不得超過二十分,可高於等級分二十分,也可低於等級分二十分。”
“當然,武進士,武進士,不能光考筆試,這隻是基礎,筆試成績就算三成吧,筆試成績,按照總成績占比算入總分。”
“剩下七成占比,則是手槍、步槍、大炮、火箭筒、火箭炮、弓箭、手雷投擲、地雷安裝、查找等項目,每個項目五次,目標皆以軍中十環考核標準為基準。”
“如五發手槍射擊,總環數作為該項目成績,最後所有項目成績相加,按七成占比換算武試得分,最後,和筆試得分相加,按成績排名。”
“武試具體項目,需在筆試結束後公示貢院,以備武舉準備,武試場地設在皇家獵場,由主考官牽頭,教育部實施布置,四月二十八開始武試考核。”
“武進士會試,一應保密措施與文進士會試相同,由司禮監、錦衣衛隨行監督,騰譽閱卷,內外簾不得溝通。”
“臣等明白了,必不負陛下所托。”倪元璐領頭接旨。
這武舉會試的章程,實則早就公布了,現在,陛下隻是給考官講明白規則。
另外,從本屆開始,看來是和舉人會試一樣了,武舉會試也將由軍閣元輔主持,這一下子,逼格和檔次就上升了不知道多少階層。
以往雖然每屆也有武舉會試,但主持者,不過兵部職方郎中,五品官而已,怎可與這次的從一品大員,建極殿大學士,少傅,軍閣元輔倪元璐主持相提並論。
“具體要考多少天,此乃首屆,朕亦不可知,不過照例,當由教育部報喜,張貼武英榜,賜宴,教習禮儀,放榜後一個月,於皇極殿殿試。”
“臣遵旨。”
“另外,會試前有參戰經曆者,可前往兵部備案,由兵部估算戰功,一到一百分,按一成折算進最後的總分,是為附加分,送教育部備案。”
“臣遵旨。”練國事臉上露出喜色,嗬嗬,沒想到,還有兵部的事。
“陛下,那。。。此次取武進士多少名為當。”
“嗯。。。顧卿,教育部現存檔案有多少武進士和武舉人?”
教育部尚書顧錫疇出班回道:“稟陛下,自崇禎四年正式武舉中式者舉行殿試開始,共有五科,前兩科每科取一百二十人,共二百四十人。”
“後三科,每科二百人,共六百人,崇禎十三年特科二百人,共取武進士一千零四十人,獲禦賜武進士出身,現,在籍者,共五百四十三人。”
“崇禎四年開殿試以前,中禮部會試者,並未授予武進士出身,在朝仍為舉人出身,加上全國每科取武舉數量,全國共申報禮部八千四百九十三名武舉。”
“現,在籍者五千六百四十三人,若是加本屆靖宇軍校畢業生五百二十三人,共六千一百六十六人,截至目前,教育部報名本屆武進士會試的舉人,共五千三百二十人。”
好家夥,正式武進士出身的,就有一千多,可惜有一半現在北地,或被建奴統治,或戰死沙場,武進士隻存一半了。
而武舉,八千五百人,也因北地淪陷,隻剩五千餘。
若是如此,今年武舉會試者,就有五千多人報名,數量,其實和文舉會試的數量大差不差,這要得益於崇禎初年就開始文武並行了,積攢了大量武舉。
至於報名的事,一是朱慈烺從去年就公布了此事,今年年初的報紙也登報了。
另外就是,崇禎年間的武舉會試,其實和文舉會試一樣,已經成了定製了,雖然規格不及文舉,但每三年一科,已經形成了慣例,本來就有全國的武舉準備繼續會試的。
“嗯,倒是也不少,今年就八分比例錄吧。”朱慈烺下了百分之八的錄取比例,大概四百零幾人。
“臣遵旨。”
“前五科武狀元現何在?朕倒是想見見。”朱慈烺突然饒有興趣的問道。
“回陛下,崇禎四年武狀元王來聘,於崇禎六年鎮壓孔有德叛亂,率軍攻城,不幸殉國,崇禎七年武狀元潘雲騰於崇禎十一年在河南鎮壓流寇,血戰力竭殉國。”
“崇禎十年武狀元文武,於崇禎十四年在遼東力戰建奴,被困力戰殉國,崇禎十三年武狀元劉天駟,現任江西參將,於袁州鎮壓叛亂土司,現駐守袁州。”
“崇禎十六年武狀元黃賡,現任第三軍團參謀長,駐紮在棲霞山校場,若是陛下想見,陸軍部傳旨著黃賡覲見?”
朱慈烺見出來搶答的是陸軍部尚書黃士俊,而不是兵部尚書練國事,倒是有些詫異,看來為了各自的權利,這黃大人也是沒少儘心去了解陸軍所屬啊。
“唉~都是我大明的好兒郎啊,後勤部,要對遺孤軍屬照顧好,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啊,下午有空,讓黃賡進宮陪朕聊聊吧。”
“臣等遵旨。”
喜歡明中祖:朱慈烺請大家收藏:()明中祖:朱慈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