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
宋正平放好了那本破書,整了衣冠。聽了那醫者言中有“道士”之語。
便想了這乾兒子龜厭的麵目來,且笑了一個洋洋得意,道:
“哪有什麼邪?我那兒子來也!”
說罷,心下卻又想起龜厭在家的各種作妖,倒是笑了點頭,道:
“若說此子,倒是個邪也。”
說罷,抬手讓那醫者頭前引路。
出得門來,見那龜厭卻是老老實實的跪在灰圈之外,舉止倒是個得當。不過,卻被這節度使如同拿賊一般的押了,心下便是個不爽,怒道:
“你這匹夫!押了他作甚?”
龜厭見乾爹出來相見,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下,剛想開口,卻覺那節度使推了他一把,嬉笑了道:
“孩啊,你爹來了,趕緊拜了,咱們好走路也。”
然後便見這老貨急急的在身上尋找。
眾人奇怪,怎的?這會的身上癢麽?你抓撓個什麼?
遂,見那節度使捶手歎了聲卻讓人大跌眼鏡也。
隻聽那節度使悔恨埋怨道:
“怎的連柱香都沒得?”
宋正平倒是沒聽出來這老貨的話裡有話,倒是那宋易直接抓過那節度使,一把拗了過來,惡聲道:
“我倒是有把香,管你路上吃個飽!”
那節度使雖被那宋易給拗了,但這嘴上卻是個不吃虧。且是感動的一個捶胸頓足,悲聲道:
“我易川兒,大孝也!”
龜厭且不理會這兩個歡喜冤家對罵作樂,便是整了衣冠,抱拳在額道:
“孩兒龜厭,見過父上!”
說罷,便是一拜。
宋正平看著那龜厭甚是個喜愛。站了欣然受禮,與龜厭道:
“快快起來,隨節度使去太平惠民局歇息,城內病患切托付與你,不可有誤。”
龜厭聽罷,也是個歡喜。
心下道:一年有餘,且是今日最是快活,總算對的住那宋粲也。
剛將身站起,卻見眾醫者紛紛抱拳躬身齊聲道:
“見過我帥!”
宋正平且正冠理袍,右手握拳左手附上,拇指相靠,謝眾醫者往來相助。八指緊握,此乃情誼皆收於心。
口中道:
“承蒙各位千裡來此,且先行道城中太平惠民局歇息,城中病患,多多仰仗各位。正平,再次謝過。”
說罷便是一揖倒地。
眾醫者見了紛紛回禮,齊聲唱諾。與自家的醫帥拜彆。
罷禮,龜厭卻要轉身,卻見身後的王祿小聲焦急望他道:
“先生的書!”
經得這王祿的提醒,龜厭這才想起今晨綁好的古籍書牘。便又回身望了義父躬身道:
“父上,今有汝州醫者王祿,收集了些古籍善本書牘獻於父上……”
那宋正平聽說有書,便是不加思索,急急了道:
“哦?快快拿來。”
怎的?
這嗜書之人,且聽不得一個“書”字。自那上海來在這姑蘇,隨身隻帶那一本書,整日的翻看,早就翻爛了去。
這會你跟他說什麼古籍書牘,且是一個書蟲鑽心,奇癢難耐也。
關鍵還又“善本”二字,更是一個勾心也?
哪位問了,“善本”是什麼?“善本書”好看麽?
書倒是一樣書,不過,這“善本”是指經過名人批讚過的。
比如說這《三國》固然有趣,倒是這《金批三國》卻比原著更為有趣也。
這就好比現在看網上看帖子不如看回複好玩,是一個道理。
醫書更是如此,《金匱》且是古籍。然能得到各朝名醫批讚,倒是多了許多用藥、問脈的實例的字句。讀來且是受益匪淺也。
宋正平豈肯放過?便是趕緊催了眾人,將那包裹用平日送飯送藥的傳繩拉了過來。
那眼睛一刻也離不開那包裹,連聲喊了小心,搓了手急急的等了。
那旁越看了便是多了個心思。暗自吩咐了身邊,盯緊那王祿。
倒不是多疑,而是覺得此人定是有事,但又說不出個緣由,找不出個漏洞,擾了心下也是個不安生。
這便是探事和推官的區彆,那陸寅本是推官之後,做事憑了一個“推”字,一眼便能看到人和物的不合理之處。
這旁越乃探事的出身,隻曉得此事不對,卻沒有邏輯分析能力,不能推測事情的發展。倒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憑了直覺一路追查。
那龜厭看義父看到書,如同孩童看到糖果一般的開心模樣,心下便是安然。轉身向那王祿躬身道謝:
“謝先生解我父之憂。”
王祿趕緊回禮,道:
“啊呀!怎堪仙長此禮?本是份內之事。”
說罷,便緊張的望那灰圈內,惴惴的看著眾人將那包裹放下,嘴裡喊了:
“且慢些……”
卻在此時,卻聽得一聲信炮在空中炸響。
見那帶軍的將校牽了匹披紅掛綠的駿馬單腿跪地,望那節度使抱拳道:
“請殿帥上馬!”
那節度使便是一把拉了那馬的籠頭,拽穩了戰馬望那龜厭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本以此禮謝汝義父,今日著你子代父榮!來!本帥與你牽馬誇街去者!”
龜厭聽了這話,且是個連連得推手,道:
“這怎使得?”
然,這話還沒說完,便被軍士們一擁而上,將那紅綢披在身上,不由分說嬉笑了將那龜厭推上馬去。
那節度使拉穩了馬韁,叫了聲:
“孩兒們!”眾將官齊聲呼應:
“有!”
且是個排山倒海。又聽節度使令下:
“唱起來!”
眾將呼應:
“喝!”
令罷,便聽得軍中“左執棒”呼嚎一聲,一通軍陣金鼓響起,震徹天地。
見眾軍士行了破軍陣,踏了震軍鼓,以刀身擊胸甲齊聲而歌:
“先取山西十二州,
彆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
漸見黃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過黃河,
萬裡羌人儘漢歌。
莫堰橫山倒流水,
從教西去作恩波……”
那凱歌高昂,每篇四句,七言句式,音節二二三。
軍士們引吭唱來,一句一踏,刀身擊甲如同雷震,腳步踏地塵土飛揚。
萬人應喝,其聲震徹雲霄。
眾軍踏歌,其勢如排山倒海。那旁越身邊隨從亦是積年的行伍邊軍,聽得此歌且是血脈噴張,不可自抑,便紛紛加入那隊伍之中共舞之。
此歌,乃沈括作於元豐五年。
適逢邊軍凱旋,聽得那“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感其舒闊豪放,便是一氣嗬成“製數十曲,令士卒歌之”。
如今,眾軍士擊甲唱之,饒是一個氣勢磅礴,聲如滾雷行於姑蘇街道之上。
有道是:
黃旗一片邊頭回,
兩河百郡送款來。
至尊禦殿受捷奏,
六軍張凱聲如雷。
元戎劍履雲台上,
麾下偏裨皆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