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彭越、武興回軍。
韓軍在長城的布防再一次發生變化。
韓國在北方的郡縣,有雁門、代二郡。這段長城很長,但地形上適合匈奴南下的地方其實不多。
東是太行,西是呂梁,都是崇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騎兵行軍。
韓軍以武雲鎮守雁門長城,武雲本人駐紮在雁門塞。
以騎爽鎮守代郡長城。
代、雁門二郡守負責後勤,調動民夫守備長城,調動健婦運送糧食、物資。
羽林中郎將武興將萬餘羽林兒鎮守善無縣,作為預備力量。羽林兒乃是精銳重甲騎兵。如果有匈奴軍隊三五萬人突入長城,重甲騎兵的高機動性,強大戰力可以殲滅越過長城的匈奴騎兵。
與此同時,韓氏晉陽朝廷正在組織民兵、精壯,運送糧食,支援長城守備。
韓氏從東到西,從南到北。
男子為戰,女子為運。
應對這家門之禍。
被白羊王、樓煩王鑿開的缺口。
兵丁不斷修葺防禦工事,後來得到了民壯的補充。隨著時間過去,這裡成為了一座關隘。
城牆極高,內部極廣。糧倉、武庫等庫房,堆積了大量的物資。
柵欄內不僅有戰馬,還有無數牛羊。
彭越擄掠百萬頭牛羊回來,分給了韓氏長城軍。牛羊這種東西不宰殺了吃,還需要民夫割草喂養。
鎮守這裡的千人將殺了很多牛羊製作臘肉、肉乾等,儲藏起來冬天吃。
每天還殺一批,飽食士卒、民兵。加上大豆、小米飯等食物。無論士卒、民兵都是養的膘肥體壯,精神抖擻。
因為防禦工事建造的完成了,再建造也作用不大。民壯以休息、訓練、樵采為主。
訓練是為了強壯身體,休息是為了養育身體,樵采伐木是為了準備過冬用的木頭。
長城寒冷,雖然士卒、民兵獲得了韓軍繳獲的大量皮毛衣服,但沒有木頭過冬還是非常難熬。
城為用,民為心。
韓氏已經準備好在長城與匈奴人展開激戰。一年也好,二年也罷。
隻要韓氏的男人沒有死光,就不會讓匈奴越過長城一步。
關隘內。
今日是休息日,除了有站崗、巡邏任務的士卒、民兵之外,其他都休息。
民兵也是河套奴隸章虎坐在帳篷裡吃肉乾。這座帳篷內的民兵,身份與章虎一樣。
不過他們不是彭越救回來的奴隸,而是經過邊市贖回來的奴隸。回來夏地有一段時間了。
身體已經養好,頗為健壯。
章虎把肉乾吃完了,握了握拳頭,感覺到拳中的力量,腸胃傳來的飽腹感。不由感慨道:“如果當年秦王讓我們吃飽喝足,有兵器、甲胄。我們幾十萬河套人奮起抵抗,就不會被匈奴擊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