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塞。
“韓”字旌旗掛在城門樓上獵獵作響。城牆上有無數的士卒、壯士在站崗。
因為韓國占據六郡之後,數次麵對匈奴的兵臨城下。雁門塞進行了持續的擴建,現在的規模已經非常龐大。
可以稱作“關”了。
關外有數十萬匈奴騎兵,無數牛羊。匈奴大營連綿數十裡,很是壯觀。
關內的韓國軍民一方麵加強戒備,另一方麵卻又不怎麼擔心。
“匈奴大軍兵臨城下日久,卻依舊沒有行動。隻是不停來到關外挑戰,試圖引將軍出戰。看來這一次不會有交戰了。”
“是啊。隻要長城與關隘在,就很難廝殺交戰。”
“隻可惜長城隻有一半掌握在韓國手中。不知道大王那邊怎麼樣了。要是大王攻滅燕趙,全得長城,匈奴就不算什麼了。”
雁門壯士的軍紀到底比不上武雲麾下的士卒,一邊站崗,一邊小聲議論。
除非他們太過分了,否則士卒們也不怎麼管。畢竟他們是平民,因一腔熱血登上長城與匈奴廝殺,無法太苛責。
“將軍。”
忽然議論聲停止了,無論士卒還是壯士,齊齊對率領親兵登上城牆巡視的武雲躬身行禮,十分尊敬。
將軍保境安民就是大功臣。武雲這些年坐鎮邊關,數阻擋匈奴南下,威震雁門。
雁門關無論官民都很敬重他。
韓國將軍的帶兵風格大多都從韓嬰。武雲也有韓嬰之風,有威望也很寬厚。時不時對士卒點點頭,遇到熟悉的還會停下來說幾句話。
等巡視了一圈城牆之後,武雲回到了城門樓前,右手放在女牆上,居高臨下看向關外匈奴大營。
“我有數次抵擋匈奴的經驗。雁門壯士也願意在長城上拋灑熱血。雁門、代穩如泰山。隻是大王那邊,不知道滅燕趙是否順利?匈奴會不會與燕合謀,進入長城?”武雲收回了目光,深呼吸了一口氣後,左手按劍轉身看向東方,目中露出憂慮之色。
他彆的都不擔心,也都不可怕。就怕冒頓從燕國長城進入燕國。戰場上瞬息萬變,儘管他相信朝廷與大王在戰前做好了廟算。但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這是統一河北的最後一戰了,可不能出了差錯。隻要邁過去,就是莊康大道。擁有整個河北的韓國將無比強大。楚王、漢王、匈奴都是對手,但無法再威脅到韓國了。
很快武雲就拋下了內心的擔憂,抬頭看向蒼天。暗道:“大王從不讓為臣失望。”
....................
匈奴大營。
冒頓安劄的營寨非常堅固。但匈奴大營內部卻有幾分亂象。
馬需要場地奔跑,全騎兵的軍隊很難控製。尤其冒頓麾下有諸王,諸部,互不統屬。
王帳內。
冒頓坐在小板凳上,低頭看著案幾上的地圖沉思,臉色不是很好。
他對長城的圖謀也不是一兩天了,對長城的探聽工作做的非常細致。
雁門、代長城哪裡有屯兵地方。
哪裡布防重。
哪裡布防輕。他都一清二楚。
但又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時間的過去,武雲把長城防禦做的越來越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