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嬰說道:“從三皇五帝開始修,修到秦國滅亡。有皇帝本紀。大臣傳記,詳細記錄他們做了什麼事情。”
韓嬰很詳細的把史記的模版解釋了一遍。深呼吸了一口氣,看著滿臉驚訝的群臣,說道:“卿等都該猜到了。孤要塞入的東西是,我們是統一的民族。”
他繼續說道:“雖然我們自稱是諸夏,但韓、魏、趙、秦、齊、楚、燕,都自稱本國人。本國人結成鄉黨,共同對付外人,培植自己人。”
“從來沒有文字說過,諸夏從何而來。”
“史修成之後,就用它在太學教學。以史為鑒,鼓勵後人武將勇敢,文官清廉。褒揚忠貞,排斥奸猾。”
“其次教法律。”
“其餘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可以學,但可以不學。”
之後,韓嬰還說了一件事情。秦王雖然統一了文字,但沒有統一口音。用洛陽口音,專門編撰一部教材流傳天下。
以後當官的人,或是行商的人必須會洛陽口音。
群臣都很驚訝。就像韓嬰說的一樣,在此之前從沒有人用文字傳遞這個思想。
諸夏從何而來。
從沒有想過,也沒有這個條件。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周是八百諸侯。
大家都是各自國家、部落的人,沒有真正統一過。
當然也就沒有民族這個概念。
其實放在後世,它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民族主義】。
它可以用來團結七國的人民,成為一個民族。大家都是同宗同源的夏人。
有利於消滅想分裂的人。
韓嬰還有一個原因。
在民族主義沒有出現之前,士大夫可以毫不猶豫的侍奉蠻夷,並且很自豪,也沒有人指責他們。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元、清。
不過造成這個原因,並不怪這些士大夫。因為他們的腦子裡就沒有民族這個概念。
世人都不在乎這個。
但韓嬰覺得應該搞一搞。
就算是出生在以英語為主導的世界,他也並沒有因為出身民族而自卑。
人們也不應該自卑,應該為民族自豪。
自豪民族不是可恥的事情。
把思想統一了,團結七國所有人,也就是諸夏這個概念。發展科技,鼓勵航海走出去。
韓嬰作為一個穿越者,剛穿越就立下了誌向。要與劉邦、項羽爭雄,奪了那鳥位。
但是之後要做什麼,他以前沒怎麼想過。
因為那個時候他也是朝不保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了。現在他有了河北,進可攻,退可守。韓氏這個國家無論如何都能延續下去。
他就開始考慮到以後的事情了。
召博學之士來到太學教授學生,讓他們自己爭吵太麻煩了。不如自己做主修史,統一思想。
韓嬰的想法從沒有出現過,但是當韓嬰說出來之後,就立刻被張蒼等三公九卿接受了。
他們都是眼睛一亮。
這個時代是特殊的。
秦末戰亂,七國分裂勢力一直存在。韓嬰主持修史,統一民族的思想。這對想要統一天下的韓氏有利。
至於後來的士大夫可以毫無節操的侍奉蠻夷的事情。
這個時代的士大夫不同。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在這個時代是主流。
孔子曾經感慨,如果沒有齊桓公打擊蠻夷,我可能就要穿蠻夷的衣服了。
這個時代的士大夫是瞧不起蠻夷的。
韓嬰想要修史,想要塞入自己的價值觀,塞入鼓勵忠貞,鼓勵勇敢。排斥奸猾。
與群臣的價值觀也都契合。
在群臣看來,韓嬰修史就是一件很有意義,也是很有利益的事情。
哪怕耗費許多人力物力,也是必須要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