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後。
《青春如夢》殺青了。
劇組在一個小攝影棚裡辦了殺青儀式,擺了幾桌酒席,導演說了些場麵話,演員們敬酒拍照,氣氛倒也熱鬨。
但來的媒體隻有三家,都是些小報和網絡媒體。
香江的主流娛樂媒體一個都沒來。
第二天,隻有兩家網站發了簡短的新聞稿,標題都差不多:“鏡像影業新片《青春如夢》殺青,尤美雯首挑大梁”。
點擊量寥寥無幾。
沒人關注。
一周後,電影在香江上映。
排片少得可憐,總共十幾家影院,每天也就兩三場。
首日票房二十萬港幣。
第二天,十五萬。
第三天,十萬。
到了第五天,大部分影院已經撤檔了。
一周後,電影徹底從香江院線消失,總票房不到一百萬港幣。
幾個影評人在網上發了評論,都不客氣。
“劇本空洞,表演尷尬,製作粗糙。”
“這種電影也能拿到投資?錢都花哪兒去了?”
“新人演員尤美雯毫無靈氣,完全撐不起女主角的位置。”
評論區裡罵聲一片。
有人說這是“圈錢爛片”,有人說“鏡像影業已經完了”,還有人翻出拍攝初期那幾個大牌明星退出的新聞,說“果然有先見之明”。
但討論很快就沉了下去。
因為根本沒多少人看過這部電影。
兩周後,《青春如夢》出現在東南亞幾個國家的院線。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上映時間都很短,一周到十天不等,然後就下線了。
沒有宣傳,沒有路演,就像悄悄來又悄悄走。
票房數據也沒人關心。
整個過程安靜得像一場默劇。
但這部電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大量來源不明的資金投了進去,拍攝製作、演員片酬、後期製作、宣發費用,一筆筆賬目清清楚楚,發票齊全,合同規範。
錢進來的時候是黑的,出去的時候就變白了。
至於電影賺不賺錢,根本不重要。
它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而拍的。
……
尤美雯坐在公寓的沙發上,盯著電腦屏幕。
屏幕上是平台的評分頁麵。
《青春如夢》,3.2分。
評論裡全是差評。
“女主角演技災難”、“浪費時間”、“史上最爛青春片”。
她慢慢往下翻,每一條評論都像一把刀。
她知道這部電影拍得不好。
拍攝過程中她就察覺到了。
劇本改了又改,導演經常臨時換鏡頭,有些場景明明拍得很差,導演卻說“沒問題,過了”。
那幾個大牌演員退出後,補進來的演員也都心不在焉,念台詞像在背課文。
整個劇組都透著一股敷衍的氣息。
但她以為那是因為時間倉促。
她以為隻要自己努力,電影還是能拍好的。
現在看來,是她想多了。
她關掉網頁,靠在沙發上。
窗外是香江的夜景,維港的燈火在遠處閃爍。
半年前,她還是鏡像影業的龍套演員,每天在片場等著跑龍套,一個月賺不到兩萬塊。
然後突然有一天,那個男人把她叫到辦公室,說公司的新片要她演女主角。
她以為是做夢。
但一切都是真的。
合同簽了,片酬到賬了,她搬進了這套一百多平米的公寓,有了自己的助理,有了專車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