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瑛棨對於馬百齡著實有些放心不下。
原本嘛,農民,教長和捕快們起義倒也無甚大礙。
可這馬百齡身為一府之主,如果前往勸說茴首,沒勸成,反而也加入了茴軍,那就完蛋了。
並且這個馬百齡還是個腰纏萬貫、糧秣充足的茴紳。
這豈不是給朝廷平叛之事橫生枝節、徒增麻煩嗎?
到時候有個超級奶媽,茴軍不就起飛了嗎?
所以馬百齡可以去,但是必須得有人製衡啊!
然而,正當瑛粲為此事憂心忡忡之際,張芾挺身而出,主動請纓,這無疑讓他喜出望外。
“這個張芾,可真是個會來事的人啊!”瑛棨心中暗暗感歎道。
瑛棨滿臉堆笑,對著張芾猛誇道:“張大人,您此舉真乃大智大勇啊!有您前去,定能穩住局麵。您這是為國為民分憂解難,實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張芾抱拳,一臉正色道:“大人過獎了,此乃張某分內之事。如今局勢危急,我等自當挺身而出,為朝廷效力。”
瑛棨連連點頭,又道:“張大人此去,若能勸服茴首,使其回心轉意那更是大功一件。朝廷定會重重有賞!”
張芾信心滿滿地說道:“大人放心,張某定當竭儘全力,不負所托。”
瑛棨拍了拍張芾的肩膀,說道:“有張大人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你此去多加小心,若有難處,隨時派人回來告知。”
張芾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
早在同治元年五月一日,陳德才率領太平軍抵達潼關城下。
潼關城池堅固,城牆高聳,城門緊閉,守軍嚴陣以待。
陳德才站在高地上,遠眺潼關城池,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
《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是關中的東大門。
潼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通往西安的門戶,也是控製陝西東部地區的關鍵要地。
潼關北臨黃河,南靠山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曆史上,潼關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長安城今西安)的最後一道防線。
但是今日成了他陳德才出陝的一堵牆。
陳德才的軍隊駐紮在城外的平原上,帳篷林立,旗幟飄揚。
士兵們疲憊但士氣高昂,準備隨時發起攻擊。
陳德才召集將領們,討論攻城策略。
"扶王,我們已經圍攻兩天了,守軍似乎沒有投降的跡象。"藍成春走到陳德才身邊,低聲說道。
陳德才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決斷。“我們不能久拖,必須儘快攻下潼關。糧草補給有限,拖延隻會讓我們處於不利地位。”
梁成富走上前來,眉頭緊鎖。“但是城池堅固,守軍眾多,如果我們強攻,損失會很大。”
陳德才思考了一下,然後說道:“我們不能直接強攻。必須找到守軍的弱點,製定一個巧妙的攻城計劃。”
他轉身看向地圖,手指在潼關的位置上輕輕敲擊。“看,潼關北臨黃河,南靠山腰。我們可以利用地形,從側麵發起攻擊。”
安傑眼睛一亮。“我們可以從南邊的山腰發起進攻,避開正麵的強敵。”
陳德才點點頭,讚賞地看了這個年輕將領一眼。“不錯,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陳德才麵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糧草補給出現了困難。
突然,一位傳令官快步走來,單膝跪地,遞上一封信。“扶王千歲,剛收到的消息,是關於糧草補給的。”
陳德才接過信,展開閱讀。
他的眉頭越皺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