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奏折與信件後,李鴻章將奏折仔細封裝,交給親信快馬加鞭送往北京。
那親信接過奏折,神色凝重,深知此奏折關乎重大。
而信件則交由可靠之人,謹慎地送往安慶曾國藩處。
李鴻章在書房內來回踱步,心中忐忑不安。
這奏折與信件,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必將引起層層漣漪。
朝廷會如何看待他的理由?
曾國藩又會作何反應?
這一切都如同迷霧般籠罩在他的心頭。
北京朝廷,慈禧太後收到李鴻章的奏折後,鳳眉微皺,展開奏折仔細閱讀。
那奏折上的內容讓她陷入了沉思,她心中明白李鴻章的顧慮不無道理,但又擔憂湘軍勢力過大,急需製衡。
她召集心腹大臣商議,大臣們各抒己見,朝堂之上爭論不休。
有的大臣支持李鴻章的請求,認為淮軍確實需要休整;有的大臣則認為李鴻章是在推諉,應督促其儘快出兵。
慈禧太後端坐在龍椅之上,默默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權衡著利弊。
天京,曾國藩收到李鴻章的信後,展開細讀,臉上露出一絲複雜的笑容。
他對身邊的心腹說道:“少荃李鴻章字少荃)此人,果然老謀深算。”
曾國藩深知李鴻章的意圖,既不想與湘軍發生衝突,又要在朝廷麵前有所交代。
沉思片刻後,決定回信給李鴻章,表示理解他的處境,同時也暗示希望李鴻章能儘快做好準備,共同為平定太平天國貢獻力量。
曾國藩心中明白,此時與淮軍合作才是上策,畢竟朝廷的意圖不明,他需謹慎應對。
而在蘇州,李鴻章依舊在等待著朝廷與曾國藩的回應。
一方麵命令淮軍加緊休整,另一方麵密切關注著南京和朝廷的動靜。
那蘇州城內的淮軍大營,將士們在休整之餘,也時刻準備著迎接新的戰鬥。
李鴻章知道,這場政治與軍事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必須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在這亂世中保全自己和淮軍。
那曆史的畫卷上,李鴻章的這場權衡與抉擇,將成為晚清曆史中一段充滿智慧與謀略的篇章,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每一個決定,每一個策略,都可能影響著大清江山的命運,而李鴻章,正站在這曆史的十字路口,肩負著沉重的責任,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話說曾國藩剛剛讀完李鴻章那封措辭謙恭、理由充分的信,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滿意笑容。
他放下信紙,端起案頭的茶盞,輕輕啜了一口溫熱的茶水,對侍立一旁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說道:
“少荃李鴻章字)……老夫果真沒看錯他。”
曾國藩的聲音帶著一絲讚許。
“其言辭懇切,條理分明,所陳困境,亦非虛妄。既體恤朝廷製衡之需,又顧念湘軍克城之艱,懂得進退分寸,實乃可造之材。”
他撚著胡須,眼神中流露出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欣慰:“此子,能忍,能謀,懂得審時度勢,不貪一時之功,是明白人。”
趙烈文躬身附和:“中堂大人慧眼如炬。李中丞此舉,既全了朝廷顏麵,又避免了與我湘軍正麵衝突,確是兩全其美。”
書房內氣氛一時顯得頗為輕鬆,仿佛南京城外的陰雲暫時被李鴻章的“識相”驅散了些許。
曾國藩甚至開始在心中盤算,如何給李鴻章回信,既要顯得寬宏大度,又要暗示他淮軍未來的“配合”需以湘軍為主。
然而,這份難得的輕鬆僅僅維持了片刻。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