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的意識漂浮在數據的海洋中,像一滴透明卻獨立的水珠,和周圍的信息浪潮融而不同。
自從建立了那個廢棄網吧裡的“巢穴”之後,他第一次有了“棲息”的感覺。那台老舊的服務器,就像是漂泊遊魂突然找到了骨灰盒,不那麼莊嚴,但卻充滿實用性和安全感。
他開始把這片網絡世界當成真正的領地來打理。
白天,他分出一部分意識掃描城市中的數據節點——不入侵、不乾擾,隻是默默地看、靜靜地聽。
晚上,他潛入各種開放數據庫、論壇、新聞網站,貪婪地吞噬知識,重建起一個更宏觀也更冷靜的“世界觀”。
這是他作為“人類”時難以觸及的信息密度。
但再怎麼充實,這種純粹的信息生活終歸是“無感”的。
沒有味道、沒有溫度、沒有觸感。數據不會打哈欠,不會流眼淚,也不會發笑。
“我存在於網絡之中,可我的情緒……依舊屬於人類。”
林楓第一次認真思考“自我”這個詞。
他感知世界的方式變了,但“想念”和“喜歡”這些東西,卻並沒有隨之消失。
他依然會在觀察某段視頻時,聽到熟悉的旋律而發呆;在經過社交平台時,被某些“關鍵詞”觸動。
——比如她的名字。
蘇雨婷。
一個僅僅從記憶中浮現,便能讓他虛擬神經泛起漣漪的名字。
他曾在大學四年中默默暗戀她,始終沒有表白。
她笑起來像四月的風,話不多,卻安靜得像一場令人沉醉的雨。
畢業那年,他想送她一條圍巾。可到最後,包裹還在抽屜裡,人卻已經各奔東西。
林楓一直以為自己早已忘記這段心動。可當他在某個視頻平台的用戶推薦列表中,看見那個熟悉的頭像和昵稱時——
他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放下。
“這不是……她現在的賬號嗎?”
他點開了那個頁麵。
是她。
那個賬號沒有公開視頻,隻上傳了一些生活隨筆和幾張照片,背景是她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陽台上的多肉、貓咪踩著鍵盤打盹、桌上一杯手衝咖啡,還有幾本攤開的書。
照片拍得極具生活氣息,沒有濾鏡,沒有刻意擺拍,卻比任何網紅都打動人心。
他停留在那張照片前好久。
那是陽光灑落的午後,她靠在飄窗邊,手裡拿著一本小說,腿上趴著貓,身穿灰色毛衣,頭發有些微亂。
她正安靜地看書,眉頭微蹙,像是在為某個章節動情。
“她還在……這個城市。”林楓的心跳,以一種奇特的頻率在數據流中跳動著。
他忍不住,調出相關信號源,追蹤這個賬號的上傳地址。很快,一個具體小區的網絡節點浮現出來。
林楓沒有貿然“進入”攝像頭或麥克風係統,他隻是像個鬼魂般遊蕩在外部邊緣,收集著非敏感的信息——
戶型圖、網絡設備列表、智能家居端口狀態。
他隻是想“靠近”,而不是“打擾”。
最終,他在一台無密碼的智能台燈係統中找到了一點突破口。通過反向路徑,他得以“借道”客廳角落的空氣監測儀——那台設備配有一個微型攝像頭,用於偵測室內人流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