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泉畔的晶光圖譜
珠江的晨霧還沒散,蕭凡已經蹲在丹霞鹵泉邊,手裡握著便攜式光譜儀,鏡頭對準泉水中懸浮的紅褐色微粒。陳禾端著剛過濾好的果鹵,輕輕放在他身旁的石板上:“按你說的,荔枝汁和龍眼汁按32的比例調了,還加了半勺丹霞石煮的汁,你先測測這批次的鹵液成分。”
蕭凡點頭,指尖在光譜儀屏幕上滑動,調出前一天的檢測數據——丹霞鹵泉的鐵元素含量是普通鹵水的1.8倍,這正是鹽晶泛紅的關鍵,可前兩次培育時,晶麵總帶著細微的雜質斑點,他懷疑是泉水中未過濾乾淨的微生物影響了晶形。“今天試試在鹵液裡加0.1的茶多酚,”他起身時,褲腳沾了圈泉邊的紅泥,“昨天查資料看到,茶多酚能抑製微生物繁殖,還能讓晶紋更順,正好和果鹵的果香搭。”
嶺南商人老林推著小推車過來,車上裝著新燒製的荔枝形瓷坯,瓷坯薄得能透光,邊緣還刻著細密的果蒂紋路:“蕭研究員,你說要讓鹽晶順著果蒂紋長,我讓工坊的師傅把紋路刻得深了些,這樣晶核能嵌得更穩。”蕭凡拿起一個瓷坯,對著晨光看了看,果蒂處的紋路呈螺旋狀,正好符合他設想的“丹霞果晶”生長軌跡——從果蒂中心向外擴散,紅紋隨螺旋弧度漸變,最後在荔枝“果肉”部分形成半透明的晶麵。
三人剛把瓷坯放進陶甕,蘇明遠就從蘇州趕來了,懷裡抱著個木盒,打開時飄出淡淡的鬆煙香:“我把水青釉改了,加了點丹霞山的紅土,調成了‘丹霞釉’,釉層薄了三成,不會蓋住晶麵的透光性。”他用軟毛筆蘸了點釉料,在廢瓷片上試塗,釉料乾後呈淡朱色,對著光看,能看見細微的雲母顆粒,“這釉能和鹽晶的紅紋呼應,還能鎖住果香,放再久都能聞到荔枝味。”
蕭凡突然想起阿岩寄來的冰土樣本,從行李箱裡翻出密封袋,倒出少許灰白色粉末:“北方的冰土含鎂量高,咱們在鹵液裡加一點,說不定能讓晶麵更硬,不容易受潮。”他用電子秤精確稱出0.5克冰土粉,慢慢撒進果鹵中,陳禾立刻用玻璃棒攪拌,鹵液泛起淡淡的奶白色,很快又恢複澄澈——這是冰土粉完全溶解的信號,蕭凡懸著的心放下了大半,之前在江南試加冰土粉時,曾因溶解不充分導致晶麵出現白斑,這次特意提前將冰土粉磨成了納米級粉末。
接下來的三天,蕭凡幾乎守在陶甕旁,每隔四小時記錄一次鹵液溫度和ph值。嶺南的午後氣溫能到32c,他在工坊裡裝了台恒溫風扇,將溫度穩定在25c——這是他計算出的“丹霞果晶”最佳生長溫度,低於22c晶核生長慢,高於28c則容易出現晶簇堆積。第四天清晨,他剛走近陶甕,就聞到比往常更濃的荔枝香,伸手撈出一個荔枝瓷坯時,指尖觸到冰涼的晶麵,鹽晶已經順著果蒂紋長出了半圈,紅紋像浸透了丹霞山的晨光,從深朱漸變成淡粉,在“果肉”處透著淡淡的乳白,正好是冰土粉起了作用。
“成了!”陳禾湊過來,手裡拿著放大鏡,“你看晶紋裡的氣泡,比之前小了一半,茶多酚果然有用。”蕭凡卻皺著眉,用鑷子輕輕碰了碰晶麵邊緣:“還是有點毛糙,明天試試把陶甕搬到半陰處,避免陽光直射讓晶麵脫水過快。”他轉身在筆記本上記下數據,筆尖劃過“鹵液成分:丹霞泉70、果鹵29.9、茶多酚0.1、冰土粉0.5g”時,特意在“冰土粉”後畫了個星號——這是目前最接近理想狀態的配方,隻差最後一步優化晶麵光潔度。
第五天傍晚,烏雲突然壓了下來,嶺南的暴雨說來就來。蕭凡急忙把陶甕搬進內屋,卻發現有個瓷坯的晶麵沾了滴雨水,他本以為會留下水痕,擦乾後卻意外發現,沾水的部分比其他地方更光滑。“難道水的表麵張力能撫平晶麵?”他立刻找出噴霧瓶,裝上空濾後的雨水,對著另一個瓷坯的晶麵輕輕噴了兩下,等水分蒸發後,用顯微鏡觀察——晶麵的毛糙感果然減輕了,原本細小的凸起被雨水的張力壓平,形成了更均勻的晶層。
這個意外發現讓蕭凡來了精神,他連夜查文獻,發現“水膜輔助晶麵平整”在礦物培育中已有應用,隻是很少有人用在鹽晶上。“明天咱們試試定時給晶麵噴雨水,”他興奮地晃了晃陳禾的胳膊,“每次噴0.5毫升,間隔兩小時,既能保持晶麵濕潤,又不會讓鹵液濃度稀釋太多。”陳禾笑著點頭,順手把他筆記本上的“噴霧優化”四個字圈了出來:“等工藝成熟了,這可是咱們‘丹霞果晶’的獨家技術。”
暴雨停後的清晨,陽光透過工坊的窗欞,照在陶甕裡的瓷坯上。蕭凡撈出一個荔枝形瓷坯,鹽晶已經長滿了整個瓷坯,果蒂處的紅紋螺旋向上,“果肉”部分的晶麵像打磨過的紅寶石,透著淡淡的乳白光暈,湊近聞,荔枝的甜香混著丹霞泉的清冽,比新鮮荔枝更顯醇厚。蘇明遠用丹霞釉輕輕塗在晶麵上,釉料乾後,紅紋更顯明豔,卻絲毫沒遮住晶麵的透光性,對著光看,能清晰看見晶紋裡細小的“果核”紋理——那是瓷坯上特意刻的暗紋,被鹽晶完美包裹,像真的荔枝嵌在了晶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林帶著嶺南工藝協會的會長來考察時,正好看到蕭凡在做最後的檢測。會長拿起丹霞果晶擺件,對著晨光轉了轉,忍不住感歎:“這鹽晶不僅有形狀,還有香氣和紋路,比普通的玉石擺件更有靈氣。”蕭凡遞過檢測報告,上麵詳細記錄了鹽晶的成分、硬度、耐潮性數據:“經過測試,在常溫下保存,晶麵三年內不會氧化,果香能保留兩年以上,完全符合工藝品的保存標準。”會長當場拍板,要將“丹霞果晶”作為嶺南工藝節的主推展品,還邀請蕭凡團隊在工藝節上開設orkshops,教遊客培育簡易版的丹霞果晶。
準備工藝節的日子裡,蕭凡沒閒著,他把“丹霞果晶”的培育過程整理成了詳細的技術文檔,從鹵液調配、瓷坯處理到噴霧優化,每一步都標注了精確的數據。“咱們不能隻做成品,”他對陳禾和蘇明遠說,“要把技術分享出去,讓更多匠人能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鹽晶。”他還特意設計了迷你培育套裝,裡麵裝著小份丹霞鹵泉濃縮液、荔枝汁、冰土粉和小瓷坯,遊客能在orkshop上親手培育出指尖大小的丹霞果晶,帶回家當紀念。
工藝節開幕當天,“丹霞果晶”的展台前圍滿了人。蕭凡穿著簡單的白襯衫,手裡拿著放大鏡,耐心地給遊客講解鹽晶的生長原理:“這紅紋來自丹霞泉的鐵元素,乳白光暈是冰土粉的作用,果香則是果鹵和茶多酚的功勞,每一顆鹽晶的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一處脈水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個來自川蜀的匠人擠到前排,手裡拿著一張竹海脈水的照片:“蕭研究員,我家鄉的竹海下有溫泉鹵池,水帶著竹香,能不能培育出帶竹紋的鹽晶?”
蕭凡眼睛一亮,立刻接過照片,照片裡的竹海溫泉泛著淡淡的藍霧,池邊的竹子挺拔修長:“竹海溫泉的矽含量肯定高,能讓鹽晶長出細長的竹紋,再摻點竹汁,說不定能讓晶麵帶著竹香。”他當場和川蜀匠人交換了聯係方式,約定工藝節後就去川蜀考察。陳禾悄悄在他耳邊說:“你看,又有新的脈水在等咱們了。”蕭凡笑著點頭,目光落在展台後的《脈水養晶錄》手稿上,最新一頁已經寫上了“川蜀竹海溫泉鹵池”的字樣,旁邊畫著一個小小的竹紋鹽晶草圖。
工藝節閉幕後,老林帶來了好消息,丹霞果晶擺件已經接到了兩百多個訂單,還有幾家博物館想收藏樣品。蕭凡卻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技術推廣上,他和嶺南工藝協會合作,開設了鹽晶培育培訓班,第一批學員裡有老匠人,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鹽晶培育不是簡單的手工活,”他在第一堂課上說,“它需要結合化學、材料學和工藝美學,既要懂脈水的特性,也要懂晶體的生長規律,隻有這樣,才能讓每一顆鹽晶都有靈魂。”
這天晚上,蕭凡和陳禾坐在珠江邊,手裡拿著剛培育成功的“迷你丹霞果晶”——隻有拇指大小,卻完整複刻了大擺件的紅紋和果香。遠處的漁船亮著燈火,江麵泛著粼粼波光,像撒了一地的碎晶。“下次去川蜀,咱們要帶更多設備,”蕭凡望著江麵說,“竹海溫泉的溫度和礦物質含量都需要精確檢測,還有竹汁的提取方法,得提前做實驗。”陳禾靠在他肩上,手裡翻著川蜀匠人寄來的竹海資料:“我已經查了,竹海溫泉的ph值在7.2左右,正好適合鹽晶生長,咱們還可以試試用竹纖維做瓷坯,讓鹽晶順著纖維紋路長,肯定更有竹韻。”
蕭凡掏出手機,給阿岩發了張丹霞果晶的照片,很快收到了回複,阿岩說北方的冰鹵泉已經開始結冰,正好能培育“冰紋丹霞晶”,讓他帶點丹霞鹵泉的樣本過去。“你看,”蕭凡把手機遞給陳禾,“咱們的脈水地圖又要擴大了,從江南的水紋到嶺南的丹霞,再到川蜀的竹紋、北方的冰紋,以後說不定還能找到帶花香、帶石紋的脈水。”陳禾笑著點頭,月光照在她的筆記本上,最新一頁的標題寫著“川蜀竹海鹽晶培育計劃”,下麵畫著一個小小的箭頭,指向更遠的西南方向——那裡,有新的脈水在流淌,有新的晶光在等待。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