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光映歸途:從生產線到煙火巷
老張站在工廠車間的發酵罐前,指尖在控製麵板上反複摩挲。屏幕上的純度數值停在96.8,比實驗室小試時低了0.5——這是批量生產的第三天,罐體內500升藻液像片泛著微光的綠海,卻始終差著最後一點“火候”。“肯定是攪拌速率的問題。”他蹲下身,耳朵貼著罐體聽內部的水流聲,車間裡機器的轟鳴中,竟能辨出攪拌槳葉與罐壁摩擦的細微雜音。
蕭凡拎著剛打印的生產日誌匆匆趕來,紙頁上畫滿了紅色圈注:“廠家說這批藻種和實驗室用的是同一批,排除原料問題;氧氣通入量調了三次,純度還是上不去。”他話剛落,老張忽然直起身,快步走向操作台,將攪拌速率從每分鐘60轉調到55轉:“實驗室的小罐直徑1米,這大罐3米,槳葉轉速太快會打碎藻細胞,反而影響活性。”
半小時後,純度數值緩緩跳到97.2,老張長舒一口氣,從口袋裡掏出個舊筆記本——封皮上寫著“工藝調試記錄”,裡麵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連每次失敗的參數都標著紅圈。“去年在實驗室調發酵溫度,十七次才成,現在這點坎不算啥。”他笑著翻到最後一頁,上麵貼著小宇送的貼紙,是個舉著藥片的卡通小人。
與此同時,葉之瀾正在辦公室核對供應商資質。藥監部門的現場核查定在下周,她麵前堆著十幾摞文件,從藻種培育基地的土壤檢測報告,到包衣材料的進口報關單,每一頁都要仔細核對。“這個輔料供應商的生產許可證還有半年到期,得讓他們提供續期證明。”她在文件上貼了張黃色便簽,忽然想起昨天張嬸發來的消息——老人服用藥片三周後,複查胃鏡時醫生說胃黏膜炎症消退了大半,特意拍了報告照片發來,字裡行間滿是激動。
傍晚時分,車間裡傳來一陣歡呼。首批量產的腸溶片從包裝線滑出,銀色的鋁塑板上,每片藥片都泛著均勻的光澤。老張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板,對著燈光看了又看:“這要是讓老陳他們看著,肯定高興。”蕭凡掏出手機,給團隊群裡發了段視頻,很快收到葉之瀾的回複:“我已經跟醫院約好了,明天送一批過去,讓患者先用上。”
第二天清晨,蕭凡和葉之瀾帶著藥片來到醫院。診室門口早已圍了不少患者,李姐拎著個布袋子,裡麵裝著剛烙的餡餅:“知道你們今天來,特意做了點吃的,墊墊肚子。”老陳擠到前麵,手裡拿著個筆記本,上麵記著病友們的用藥反饋:“王大爺說吃了藥能睡整覺了,劉阿姨之前吃不下飯,現在一頓能吃一碗粥。”
正說著,一位穿著病號服的老人被家屬攙扶著走來,是新入組的胃癌術後患者周叔。“醫生說我這胃太弱,進口藥吃了總惡心,聽說你們這藥溫和,想試試。”蕭凡仔細核對周叔的病曆,確認沒有藥物過敏史後,遞過一板藥片:“您先按每天一次,每次一片吃,有不舒服隨時給我打電話。”周叔接過藥片,指尖微微發顫:“謝謝你們,要是這藥管用,我就能少遭點罪了。”
幾天後,藥監部門的核查組來到工廠。蕭凡帶著專家們參觀生產線,從藻種接種到藥片包裝,每一個環節都詳細講解。當看到老張的工藝筆記本時,一位老專家忍不住點頭:“你們連失敗的參數都記錄得這麼詳細,這份嚴謹很難得。”核查結束時,組長握著蕭凡的手說:“從實驗室到生產線,你們把‘安全’兩個字落到了實處,期待藥品早日上市。”
核查通過的消息傳來時,團隊正在準備“患者見麵會”。葉之瀾把收集到的用藥故事整理成小冊子,封麵上印著實驗室窗外的玉蘭花;老張特意調試了一台小型壓片機,準備現場給大家演示藥片製作;蕭凡則聯係了社區醫院,邀請醫生來做胃病防治講座。
見麵會當天,活動室裡坐得滿滿當當。周叔特意穿了件新襯衫,笑著說:“我現在吃嘛嘛香,昨天還跟老伴兒逛了菜市場。”他的話剛落,台下響起一陣掌聲。張嬸站起來,手裡舉著個裝滿草莓的籃子:“這是我自家種的,甜得很,大家嘗嘗。”小宇牽著媽媽的手,跑到台前說:“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像蕭凡叔叔一樣,做能治病的藥。”
活動快結束時,社區醫院的王院長找到蕭凡:“我們想跟你們合作,把這藥片納入社區胃病用藥目錄,好多老人腿腳不方便,在社區就能取藥,多方便。”蕭凡立刻答應下來,兩人當場敲定了合作細節——下周開始,社區醫院將逐步開展藥片處方服務,團隊會定期派醫護人員去做用藥指導。
日子一天天推進,藥品上市的批文終於下來了。那天,蕭凡帶著團隊來到工廠,老張親手按下了生產線的啟動鍵。機器運轉的轟鳴聲中,首批上市的藥片被裝進包裝盒,上麵印著“藻光腸溶片”五個字,旁邊是一朵小小的玉蘭花。“這名字是葉之瀾想的,”蕭凡笑著說,“藻株的光,能照亮患者回家的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上市當天,不少藥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李姐帶著鄰居們來買藥,手裡還舉著團隊的宣傳冊;老陳幫行動不便的病友代買,筆記本上記滿了大家的需求;周叔特意買了一板藥片,說要送給同樣患胃病的老戰友。蕭凡站在藥店門口,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忽然想起研發初期的日子——那時實驗室裡隻有一盞孤燈,如今卻有這麼多溫暖的故事圍繞著這小小的藥片。
一個月後,團隊啟動了“基層醫療普及計劃”。蕭凡和葉之瀾帶著藥品手冊,來到偏遠的山區醫院。這裡的醫生說,很多老人因為交通不便,得了胃病隻能硬扛。“我們會定期來做講座,還會給醫院送藥品樣本,讓大家都能了解這藥。”蕭凡說著,把手冊遞給醫生,封麵上的玉蘭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豔。
與此同時,老張收到了高校的邀請函,邀請他去給學生們講“藥品工藝落地”的故事。站在講台上,他拿出那個舊筆記本,翻到畫著小宇貼紙的那一頁:“做藥就像種莊稼,得用心伺候,一點都不能馬虎。”台下的學生們聽得認真,不少人拿出筆記本,記錄下他說的每一句話。
葉之瀾則把患者的故事整理成了《藻光守護日記》,投稿給了醫學期刊。雜誌刊登後,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有醫生谘詢用藥細節,有患者分享自己的經曆,還有年輕人表示想投身生物醫藥領域。“沒想到這些小故事能有這麼大的力量。”葉之瀾笑著說,把來信整理好,放進了實驗室的檔案櫃。
年底的時候,團隊舉辦了一場“感恩會”。活動室裡掛滿了患者送的錦旗,桌子上擺著大家帶來的食物——李姐的酸豆角,張嬸的草莓醬,周叔親手做的木雕。小宇跑過來,遞給蕭凡一幅畫:“這是我畫的‘藻光小鎮’,裡麵有醫院、工廠,還有好多健康的人。”
蕭凡看著畫,心裡忽然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這小小的藥片,不僅治愈了患者的病痛,還連接起了無數溫暖的人心。未來,團隊還會繼續研發新的藥品,幫助更多的人。就像實驗室裡的藻株,在黑暗中默默生長,最終綻放出的光芒,能照亮每一條回家的路,能溫暖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活動結束時,老張提議拍張合影。大家站在活動室中央,笑著比出剪刀手。相機定格的瞬間,窗外的月光灑進來,落在每個人的臉上,也落在那盒印著玉蘭花的藥片上。藻光閃爍,歸途溫暖,這是屬於他們的故事,也是屬於每一個守護者的故事。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