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光向遠:從一片藥片到一個生態
兒科醫院的電話打來時,蕭凡正在整理《藻類源胃腸藥品生產質量規範》的草案。電話那頭,兒科主任的聲音帶著急切:“我們有個5歲的小患者,胃食管反流嚴重,普通藥片吞不下去,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蕭凡捏著聽筒走到窗邊,看著樓下工廠裡正在運轉的生產線,忽然想起小宇第一次見藥片時,小心翼翼問“能不能做成糖果味”的模樣。
掛了電話,他立刻召集團隊開會。葉之瀾翻出兒童用藥數據庫,指尖在鍵盤上飛快敲擊:“兒童吞咽藥片的直徑不能超過5毫米,還得調整口味,不然孩子抗拒。”老張皺著眉搖頭:“直徑縮小容易導致有效成分含量不均,而且甜味劑可能會影響藻株的活性——上次實驗室加了0.1的蔗糖,純度就掉了0.3。”三人圍著會議桌,紙上畫滿了密密麻麻的草圖,從“迷你藥片”到“嚼碎型”,再到“泡騰片”,最終定下沉思:做橘子味的泡騰片,用阿司帕坦代替蔗糖,既保證口感又不影響藥效。
接下來的半個月,實驗室成了“兒童藥品研發基地”。葉之瀾每天帶著不同比例的甜味劑樣品,去兒科醫院找小患者試吃——“這個太酸了”“這個沒味道”,直到第12版配方,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吃完,舉著空杯子說“像喝橘子汽水”,才算定下口味。老張則在車間裡調試微型壓片機,把藥片直徑縮小到4.8毫米,每片的有效成分誤差控製在±2以內。當第一片橘色的泡騰片從機器裡滑出來時,老張特意用透明瓶裝了一片,說要送給小宇當“科學家的禮物”。
就在兒童泡騰片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時,市場部傳來了壞消息:某藥廠生產的仿冒“藻光腸溶片”在多地出現,有患者服用後出現胃灼燒,甚至嘔血的症狀。蕭凡立刻帶著老張去市場監管部門,拿出實驗室保存的藻株樣本:“我們的藻株經過熒光標記,在紫外燈下會發出淡藍色的光,仿品肯定沒有。”說著,他打開紫外燈,正品藥片發出柔和的藍光,而仿品則毫無反應。老張蹲在地上,用放大鏡看著仿品的斷麵:“你看這包衣,厚的地方有0.8毫米,薄的地方隻有0.2毫米,肯定會早崩,刺激胃黏膜。”
為了讓更多患者學會鑒彆正品,團隊製作了短視頻——葉之瀾拿著手機,教大家掃包裝上的二維碼查溯源信息;老張則用鑷子夾著藥片,展示正品邊緣的環形壓痕仿品沒有)。視頻發布後,短短三天就有上百萬的播放量,不少患者在評論區留言:“之前買了仿品,吃了兩天就胃痛,現在終於知道怎麼分辨了。”市場監管部門也迅速行動,查封了仿冒藥廠,沒收了所有不合格產品。蕭凡看著後台的數據,心裡鬆了口氣:“我們做藥,不僅要治好病,還要護著患者不被假藥坑。”
與此同時,藥監局發來邀請函,邀請團隊牽頭編寫《藻類源胃腸藥品生產質量規範》。蕭凡帶著團隊整理了三年來的研發數據——從54.5c的發酵溫度,到6的包衣濃度,再到每片藥片的硬度標準,每一個數據都標注著實驗日期和操作人員。在行業研討會上,一位來自南方藥廠的代表提出異議:“藻株純度定在97太高了,我們廠最多隻能做到95,能不能降低標準?”蕭凡拿出一遝臨床報告,翻到患者症狀緩解率的數據:“95純度的藻株,症狀緩解率隻有82,而97的純度能達到98,這3的差距,就是患者要不要多遭罪的區彆。”他的話讓現場陷入沉默,最終,所有代表一致同意將純度標準定為97。
日子一天天推進,兒童泡騰片通過了臨床試驗,正式上市。上市那天,兒科醫院的小患者們收到了免費的藥片禮盒,裡麵還裝著小宇畫的“藻光小衛士”漫畫。蕭凡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模樣,忽然接到了老張妻子的電話:“老張在車間調試設備時,突然暈倒了,現在在醫院。”他和葉之瀾趕到醫院,醫生說老張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需要手術。躺在病床上的老張,手裡還攥著車間的生產日誌,看見蕭凡進來,急忙說:“我跟徒弟交代了,發酵罐的攪拌速率要每小時檢查一次,不能馬虎。”
手術後的老張,躺在病床上卻沒閒著。他看著天花板,忽然想到:“要是能有個機器人,代替人彎腰調試設備就好了。”於是,他每天拿著筆在紙上畫草圖,從機械臂的角度,到傳感器的精度,都標注得清清楚楚。葉之瀾特意給他買了個平板電腦,幫他查機器人研發的資料;蕭凡則聯係了高校的機械工程係,一起完善設計方案。三個月後,“全自動發酵罐調試機器人”誕生了——它能精準地調整攪拌速率,誤差不超過0.1轉分鐘,還能通過傳感器檢測藻液的純度,一旦出現波動就自動報警。當機器人在車間裡第一次運轉時,老張激動得紅了眼眶:“以後再也不用讓徒弟們彎腰了。”這個機器人後來被行業廣泛采用,老張還因此獲得了“行業技術革新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葉之瀾的《藻光守護日記》也有了新的故事。她收到一封來自退休教師王阿姨的信,信裡說:“我讀了你的日記,想起我們社區裡也有很多老人在用‘藻光腸溶片’,我就開始記錄他們的故事,現在已經寫了30多篇了。”葉之瀾立刻給王阿姨回了信,兩人一來二去,成了筆友。後來,她們決定合作出版一本書——《藻光之下:100個患者的健康重啟記》,裡麵有周叔術後康複的故事,有張嬸種草莓的經曆,還有很多普通患者的生活變化。書出版那天,王阿姨特意從老家趕來,和葉之瀾一起參加簽售會,一位讀者拿著書說:“我媽媽也是胃病患者,讀了這些故事,我更有信心陪她治療了。”
團隊還啟動了“藻光健康生態圈”計劃。他們聯合體檢機構,推出“胃腸健康篩查+藥品乾預+飲食指導”的套餐——體檢出輕度胃炎的患者,可以免費領取一周的試用裝,還能收到葉之瀾整理的《藻光護胃食譜》裡麵有“藻株蛋白粉蒸蛋”“低酸番茄豆腐湯”等菜譜)。老張則聯係了農業企業,用藻株發酵後的副產品製作有機肥料,培育出低酸的番茄和高纖維的菠菜。當第一批“藻光護胃食材”上市時,李姐特意買了一箱番茄,說要給團隊做番茄炒蛋。
在基層醫療調研中,蕭凡發現偏遠地區的孩子,不僅有胃病,還常常感染寄生蟲,導致營養不良。他立刻召集團隊,啟動“藻類源抗寄生蟲藥物”的預研。實驗室裡,他們篩選了20多種藻株,終於發現一種藍藻能抑製蛔蟲幼蟲的活性。葉之瀾聯係了援外醫療團隊,計劃未來將藥物推廣到非洲的欠發達地區。老張則開始設計適合偏遠地區的簡易發酵設備,用太陽能供電,方便當地醫院自行生產藥品。
年底的時候,團隊在山區舉辦了“藻光健康節”。活動現場,醫生們給老人和孩子做免費體檢;葉之瀾帶著誌願者,教大家做護胃食譜;老張則展示了他研發的簡易發酵設備,當地的醫生圍著他,問個不停。小宇也來了,他拿著自己畫的“藻光小鎮”,給孩子們講藥片的研發故事。蕭凡站在人群中,看著眼前的一切——從一片小小的藥片,到一個覆蓋“預防治療康複”的健康生態圈,從實驗室裡的孤燈,到照亮偏遠山區的希望之光,他忽然明白,“守護健康”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無數個日夜的堅持,是無數人的同心協力。
活動結束時,夕陽灑在山穀裡,給每個人的臉上都鍍上了一層金光。老張拍了拍蕭凡的肩膀:“明年,咱們把抗寄生蟲藥做出來,讓更多孩子能健康長大。”葉之瀾笑著點頭:“《藻光之下》的第二本,我想寫偏遠地區的故事。”蕭凡看著遠處孩子們奔跑的身影,心裡充滿了力量。他知道,藻光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他們的守護,也會一直向遠方延伸,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