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株紀事:雜交微光與袋間暖塵
實驗室的玻璃窗徹底褪去了霜花,初夏的陽光斜斜切進來,在培養皿裡的雜交藻株上投下細碎的光斑。蕭凡把剛打印好的《雜交藻株培育手冊》攤在桌上,指尖劃過“酶解時間控製在4060分鐘”的標注,忽然抬頭看向葉之瀾:“穆薩昨天說,他們村裡的年輕人都想來學培育技術,要不咱們搞個線上培訓班?”
葉之瀾正幫卓瑪調試手機支架,聞言停下動作。卓瑪手裡捧著改良後的包裝袋,袋口用新學的石板壓製法封得平整,裡麵裝的藻株飼料添加劑顆粒分明,一點沒漏:“線上好!我可以幫阿媽當翻譯,把你們說的‘離心管’‘培養基’都變成藏語裡的大白話,非洲那邊的阿米也能跟著學。”
小葉抱著一摞多糖檢測試劑盒走過來,聞言眼睛亮了:“我還能做動態演示!把酶解細胞壁的過程拍成延時視頻,他們一看就知道什麼時候藻株最適合融合。”三人說乾就乾,蕭凡負責整理培訓大綱,把“藻株篩選細胞融合恒溫培養”拆成8節小課,每節控製在20分鐘;葉之瀾則翻出之前拍攝的實驗室操作視頻,剪去複雜的專業術語,配上字幕標注“這裡要輕晃離心管,不然藻株會受損”;卓瑪坐在旁邊,拿著小本子逐句記錄藏語翻譯,遇到“葉綠體活性”這種難譯的詞,就跑去問紮西阿媽,最後商量著譯成“藻株裡的‘綠能量’”,既形象又好記。
可剛準備好第一節培訓課的內容,穆薩就發來條緊急消息:“村裡的培養池突然長青苔了!藻株長得慢了,有的還變黃了!”蕭凡趕緊讓穆薩拍視頻過來——畫麵裡,培養池的水麵浮著層薄薄的綠膜,水下的雜交藻株明顯沒之前精神,葉片耷拉著。小葉盯著視頻看了半天,忽然指著屏幕:“是青苔搶營養!非洲旱季光照強,青苔繁殖快,會和藻株爭水、爭無機鹽。”
葉之瀾立刻翻出實驗室的藻類資料冊,手指在“除苔方案”那頁停住:“咱們可以用大麥秸稈!之前在文獻裡看到過,大麥秸稈泡在水裡會釋放抑製青苔生長的物質,還不會傷害藻株,而且非洲村裡種大麥,取材方便。”蕭凡馬上計算用量:“按穆薩培養池的大小,每10平方米放2公斤乾秸稈就行,得讓他把秸稈捆成小捆沉在池底,不然會漂在水麵擋光照。”
卓瑪看著三人忙碌的樣子,忽然小聲說:“咱們嘎查村的冬春季節,蓄水池也會長青苔,要不咱們先在村裡試一次?要是好用,再教穆薩,這樣更放心。”這話提醒了葉之瀾,她立刻聯係村支書,借了村裡的小型蓄水池,和蕭凡、小葉一起搬來大麥秸稈。小葉把秸稈剪成半米長的段,用繩子捆成捆,蕭凡則穿著膠鞋下到蓄水池裡,把秸稈捆均勻地係在池邊的石頭上。“等三天看效果,要是青苔少了,就把方法教給穆薩。”葉之瀾蹲在池邊,用手機拍下蓄水池的初始狀態,打算每天記錄變化。
三天後,蓄水池裡的青苔果然少了大半,水麵的綠膜基本消失,水下的水草反而更綠了。小葉舀了點水回去檢測,笑著說:“水質裡的氮磷含量沒降,說明秸稈沒影響其他植物,剛好抑製青苔。”蕭凡立刻把蓄水池的對比視頻發給穆薩,還附了詳細的操作步驟:“把秸稈捆沉在池底,每兩周換一次,記得避開藻株密集的區域。”穆薩很快回複了個豎大拇指的表情,後麵跟著段視頻——村裡的年輕人正扛著大麥秸稈往培養池走,阿米舉著手機喊:“葉姐姐,我們現在就弄,等藻株長好了,給你們拍玉米地的視頻!”
解決了青苔的問題,線上培訓班也順利開了課。第一節講“藻株篩選”,蕭凡對著鏡頭舉著兩個試管:“左邊是耐乾旱的國外藻株,藻液略渾濁,因為細胞壁厚;右邊是咱們國內的高多糖藻株,藻液清亮,葉綠體多。篩選的時候,要選葉片完整、沒有發黃的藻株,這樣融合成功率高。”屏幕那頭,穆薩的侄子阿卜杜勒舉著手機,身後圍了七八個年輕人,有人還拿著小本子記筆記,偶爾有人提問,卓瑪就用藏語和英語雙語翻譯,小葉再補充細節。
可到了“細胞融合”那節課,麻煩又出現了。阿卜杜勒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沒有倒置顯微鏡,怎麼看細胞有沒有融合?”蕭凡愣了一下,轉頭和葉之瀾、小葉商量。葉之瀾忽然想起什麼,從抽屜裡翻出個放大鏡:“可以用放大鏡!雖然不如顯微鏡清楚,但融合後的細胞比普通細胞大,而且裡麵有兩種綠色——國內藻株的鮮綠和國外藻株的淺綠,對著光看能分辨出來。”小葉立刻做實驗,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裡的雜交細胞,果然能看到淡淡的雙色光暈。蕭凡趕緊把這個方法教給阿卜杜勒,還讓小葉拍了張放大鏡下的細胞照片,標注“雙色光暈就是融合成功”,方便他們對照。
培訓班上到第五節課時,紮西阿媽拎著個布包走進實驗室,裡麵裝著幾個新做的包裝袋,還有一小袋炒青稞。“葉老師,你們看這個袋子。”阿媽把袋子遞過來,“我按你們說的比例做的,裝了炒青稞,昨天背去鎮上趕集,走了一路都沒漏,比之前的布袋子結實多了。”卓瑪也跟著進來,手裡拿著個筆記本:“村裡有五戶人家都學會做袋子了,昨天卓嘎嬸還做了個大的,裝了20斤飼料添加劑,說要送給鄰村的親戚試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葉之瀾接過袋子,仔細看了看袋口的壓製痕跡:“阿媽,您這壓得比我還平整!對了,咱們之前說的‘包裝袋製作指南’,現在能加您的經驗進去嗎?比如怎麼把青稞稈粉和多糖溶液拌得更均勻,您肯定有訣竅。”紮西阿媽笑了,坐在桌邊慢慢說:“拌的時候要加溫水,按‘三拌三揉’的法子——先拌粉,再加水,揉成團,再分小塊揉,這樣做出來的基材不結塊,壓的時候也不容易裂。”小葉趕緊拿出筆,把“三拌三揉”記在指南上,還讓阿媽演示了一遍,用手機拍下來,打算加進指南的視頻部分。
就在這時,蕭凡的手機響了,是縣農業局的王科長打來的:“蕭凡啊,你們的雜交藻株和改良包裝袋,我們在市裡的農業展上展出了,有好幾個牧區的合作社都想引進,你們能不能來做次現場培訓?”蕭凡轉頭看了看葉之瀾和小葉,兩人都點了點頭。掛了電話,蕭凡笑著說:“咱們的藻株要走出嘎查村了!縣農業局說,下周末在市裡的農業展覽館辦培訓,到時候會有十幾個牧區的代表來,咱們得準備現場演示。”
小葉立刻開始準備演示用的材料:“得帶點雜交藻株樣本、b培養基,還有改良後的基材,現場做包裝袋給他們看。”葉之瀾則開始整理培訓課件,把之前線上課的內容改成適合現場的版本,加了更多實際案例,比如穆薩村的藻株生長情況、嘎查村的包裝袋應用效果。卓瑪也主動要求一起去:“我可以幫你們做翻譯,還能教他們用石板壓製包裝袋,阿媽說我現在壓得比她還好呢!”
周末的農業展覽館裡,蕭凡他們的展台前擠滿了人。小葉把雜交藻株樣本放在培養皿裡,用放大鏡給大家看:“你們看,這個細胞裡有兩種綠色,就是融合成功的,既耐乾旱,多糖含量又高,適合咱們牧區的氣候。”葉之瀾則在旁邊演示製作包裝袋,卓瑪幫忙遞材料,兩人配合著把青稞稈粉和多糖溶液拌勻,壓成基材,再用加熱的石板壓製袋口。一個牧民代表拿起做好的包裝袋,裝了點飼料進去晃了晃,驚訝地說:“真不漏!我們之前用的塑料袋不環保,布袋子又不結實,這個剛好!”
王科長走過來,拍了拍蕭凡的肩膀:“你們這個項目太實用了,市裡打算把你們的藻株培育技術和包裝袋製作方法,納入牧區農業推廣項目,到時候會給你們撥專項經費,支持你們擴大研發。”蕭凡心裡一暖,轉頭看向葉之瀾和小葉,兩人眼裡都閃著光——他們當初隻是想幫穆薩解決藻株問題,沒想到能幫到這麼多牧區的人。
從市裡回來後,三人又投入到“耐蟲害藻株”的研發中。小葉在實驗室裡培養了幾種常見的藻株害蟲,比如蚜蟲、紅蜘蛛,打算測試不同濃度的除蟲菊素對害蟲的抑製效果,同時不傷害藻株。蕭凡則去縣裡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借了台蟲情測報燈,放在實驗室外麵,監測周圍的害蟲種類,為研發提供數據。葉之瀾則忙著整理之前收集的非洲土壤樣本,打算分析裡麵的微量元素含量,看看能不能通過調整培養基的配方,讓雜交藻株在非洲的土壤裡長得更好。
這天晚上,實驗室裡還亮著燈。小葉盯著顯微鏡,忽然興奮地喊:“蕭凡、葉姐,你們來看!這個濃度的除蟲菊素,蚜蟲死了,藻株的葉綠體活性還保持在90以上!”蕭凡趕緊湊過去,屏幕裡的藻株葉片鮮亮,蚜蟲則趴在旁邊一動不動。葉之瀾拿出筆記本,飛快地記錄:“除蟲菊素濃度0.05,處理時間24小時,效果最好,明天再做三次重複實驗,確認穩定性。”
就在這時,手機響了,是穆薩發來的視頻。畫麵裡,培養池裡的雜交藻株長得鬱鬱蔥蔥,阿米正拿著測糖儀測多糖含量,對著鏡頭喊:“葉姐姐,多糖含量8.4!玉米地長得可好了,玉米穗比去年大一圈,下個月就能收了!”視頻的背景裡,村裡的孩子們在玉米地旁邊跑,手裡拿著用改良包裝袋做的小口袋,裡麵裝著野果,笑得特彆開心。
蕭凡把視頻投屏到屏幕上,三人看著畫麵裡的場景,都笑了。葉之瀾轉頭看向窗外,夜色裡,實驗室的燈光亮得溫暖,遠處傳來牛羊的叫聲,還有村民家裡的狗吠聲。“咱們的藻株,真的在慢慢改變很多東西。”她輕聲說,聲音裡滿是溫柔。
小葉點點頭,手裡還拿著裝著耐蟲害藻株的試管:“等咱們把耐蟲害的藻株研發成功,就寄給穆薩,這樣他們的藻株就不怕害蟲了。以後,咱們還要培育更耐鹽堿的品種,幫那些海邊的村莊;培育能固氮的品種,幫貧瘠的土地變肥沃。”
蕭凡看著兩人,笑著說:“會的。咱們一步一步來,先把耐蟲害藻株做好,再把包裝袋的製作方法推廣到更多牧區,然後去非洲看玉米地,去海邊看藻株……咱們的藻株故事,還長著呢。”
實驗室裡的燈光,透過玻璃窗灑在外麵的小路上,像一束微弱卻堅定的光。培養皿裡的雜交藻株,在恒溫培養箱裡輕輕晃動,泛著淡淡的綠光,仿佛在呼應著遠方的希望——非洲的玉米地、嘎查村的蓄水池、牧區的合作社,還有那些拿著包裝袋的村民、跟著線上培訓班學習的年輕人,都在這束綠光裡,慢慢走向更明亮的未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的日子裡,三人更忙碌了。小葉的耐蟲害藻株重複實驗很成功,開始準備小規模培育;葉之瀾則忙著編寫《耐蟲害藻株培育補充手冊》,把除蟲菊素的使用方法、蟲害監測技巧都加了進去;蕭凡則在和縣農業局對接,打算下個月組織一次“牧區藻株技術交流會”,邀請周邊牧區的合作社代表來嘎查村,現場學習藻株培育和包裝袋製作技術。
紮西阿媽和卓瑪也沒閒著,她們組織村裡的婦女成立了“包裝袋製作小組”,每天在村委會的院子裡做包裝袋,還把做好的包裝袋送給鄰村的牧民,教他們製作方法。卓瑪還開通了短視頻賬號,每天發一段製作包裝袋的小視頻,下麵有很多牧區的網友留言,說想學習這個技術,卓瑪都會一一回複,告訴他們可以關注線上培訓班的課程。
這天,卓瑪拿著手機跑進實驗室,興奮地說:“葉姐姐,我的短視頻有一萬多個讚了!有個新疆的牧民姐姐留言,說她們那裡的牧場也需要這種包裝袋,問能不能教她製作方法。”葉之瀾接過手機,看著評論區裡的留言,笑著說:“咱們可以把線上培訓班的課程翻譯成維吾爾語,這樣更多牧區的人都能學。卓瑪,你願意當維吾爾語的翻譯嗎?”卓瑪用力點頭:“願意!我可以找學校的維吾爾族老師幫忙,把‘青稞稈粉’‘石板壓製’這些詞譯準確。”
蕭凡看著這一切,忽然想起當初剛到嘎查村的時候,實驗室還是個空蕩蕩的小屋子,現在卻裝滿了培養皿、資料冊,還有村民送來的青稞、酥油茶。他拿起桌上的藻株數據手冊,翻到最新的一頁,上麵寫著:“耐蟲害藻株小規模培育成功,多糖含量8.2,蟲害抵抗力提升70;包裝袋製作技術已推廣至3個牧區,惠及200多戶牧民;線上培訓班累計報名人數500+,涵蓋中國5個省區、非洲3個村莊。”
葉之瀾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想什麼呢?該去村委會給‘包裝袋製作小組’送多糖溶液了。”蕭凡合上手冊,笑著站起來:“沒什麼,就是覺得,咱們當初的一個小想法,現在變成了這麼多有意義的事。”
兩人走出實驗室,初夏的陽光正好,村委會的院子裡傳來婦女們的笑聲,卓瑪正拿著石板教大家壓製包裝袋,紮西阿媽則在旁邊煮酥油茶。遠處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閒地吃草,蓄水池裡的水泛著粼粼的波光,一切都那麼平和而充滿希望。
“以後,還會有更多有意義的事。”葉之瀾看著遠方,輕聲說。蕭凡點點頭,心裡清楚,他們的藻株故事,才剛剛開始。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