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準備讓劉闖打造的,正是在華夏傳統武術中,標誌性的藤牌。
這也是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為完美的盾牌之一。
這種藤牌的發源地在閩省,以山中老藤的大藤為骨架,細密小藤為血肉編製而成,整體呈圓盤狀,中心凸出,周簷高起,圓徑約三尺左右。
每張藤牌,在編製成型後,還要進行浸油、陰乾等工序,直到藤牌整體顏色陰沉,刀砍不壞,箭射不入,才算合格。
明中期之後,這種圓形藤牌隨著戚家軍的北調而傳入北方,很快便成為了華夏軍隊中的製式裝備。
主要原因,就是實在太好用了。
一張藤牌直徑大概2尺5左右,換算成今天的尺寸就是80厘米,套在胳膊上後,足以將蹲在地上的士兵全身都牢牢護住。
整體重量,則大概在5斤左右。
這重量是什麼概念呢?
同樣大小的維京盾,以木板拚接後以金屬封邊,重量則能達到7、8斤!這還沒算如果要上陣的話,盾牌上有時候還得額外覆蓋皮革或金屬!
裝備藤盾的華夏士兵,能將翻滾砍腿當成戰陣上的常規手段來玩,這輕便性已經逆天了好不好!
而且因為整體的弧度和結構更加合理,和維京這種大型圓盾相比,藤牌的防禦力還要更勝一籌!
先不說浸泡了桐油的大藤天然就比木板更加耐操,就說藤牌的結構因為是一圈圈盤出來的,所以當戰場上的遠程武器被射到牌麵上的時候,即便破壞了牌麵的結構,也會因為藤牌的角度而產生歪斜。
所以除了個彆撞大運的箭矢之外,百分之九十九的箭矢和標槍都無法釘在牌麵上。
這也意味著,隻依靠遠程的箭雨和標槍,短時間內根本沒辦法破開藤牌的防禦陣線!
比如羅馬的士兵,經常通過在中近距離投擲標槍,讓標槍槍頭紮在敵人盾牌上,如此一來,重心和重量改變的盾牌便會變得幾乎無法操縱,羅馬的士兵就可以輕易用大盾和短劍撕裂對手的防線。
這也是冷兵器時代,麵對盾牌陣的時候,世界上大多數軍隊都會選擇的進攻方案之一。
可對藤牌陣來說,想破陣?除非時代的車輪已經點出槍炮這種大殺器!不然就隻能拿士兵的命來換!
不過這個世界的人,因為武術傳承的缺失,所以即便有著實物留存,也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藤盾的強大之處。
所以當董峰和劉闖介紹完之後,劉闖聽完連連搖頭。
“董老弟,雖說我覺得藤條編製的盾牌肯定不如木頭金屬複合的盾牌更好用,但我畢竟不懂藤牌,華夏傳統武藝涉及的兵器你比我懂。”
“我承認,如果藤牌能達到你說的水平,那確實很厲害,但有個問題啊......”
劉闖斟酌的詞語說道,他還是想讓董峰打消使用刀盾的想法:“第一,這玩意兒現在還有人會做嗎?我隻會操作‘鐵匠鋪’做一些金屬類的兵器,最多加個木柄,藤條我可搞不定!更彆說還要涉及其他的藤藝工序。”
劉闖攤開手,他也不是個沒手指的藍胖子,沒辦法從褲襠裡掏出什麼神奇道具,“biu”的一下就靠著董峰的表述,造出個能用的藤牌出來。
董峰沉默不語,他剛剛確實沒考慮這一點。
“第二,就算有人真的能做,這藤牌光是陰乾就得幾個月吧?”
“我記得現在有工藝,可以把陰乾的時間縮短。”董峰反駁道。
“我知道,好多做藤藝家居的,可以把陰乾時間縮短到一個月內,可這樣也來不及啊。”
董峰聞言扶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