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武夷山一處雲霧繚繞的崖洞前遇見茶隱士的。
那是個穀雨時節的清晨,我沿著茶農指點的隱秘小徑攀爬,忽然聞到一縷沁人心脾的茶香。循香而去,竟在懸崖半腰發現個天然石洞,洞口盤坐著位麻衣老者,正對著紅泥小火爐煮茶。見我氣喘籲籲地出現,他倒不驚訝,隻是抬手示意我坐下。
"來得正好,"他遞來隻天青釉茶盞,"嘗嘗這泡"不知春"。"
茶湯呈琥珀色,入口先是蘭花香,繼而轉為蜜甜,最後喉間泛起清涼,竟讓我連日登山的疲憊一掃而空。
"這茶樹長在北鬥七星狀的岩石間,"老者自稱"雲窟居士","每年隻采七片嫩葉。"
就這樣,我開始了在雲窟的習茶之旅。居士教我的第一課是如何"問茶":
"看葉形要辨陰陽,嗅香氣要分五行,嘗滋味要通經絡..."說著他取出七種不同的茶葉,讓我閉眼品嘗。最神奇的是"通脈茶",飲後竟能清晰感受到熱流在體內運行的路線。
最令我震撼的是居士的"聽泉"絕技。煮茶用水,他能根據泉水落潭的聲音判斷水質。有次他特意帶我去接"子時泉",說這時候的水最輕靈。
"水有八德,"居士舀起一瓢泉水,"這處泉眼的水德最全。"
三天後,我有幸參與了"岩茶"製作。居士將采摘的茶葉鋪在竹匾上,說要先"曬青"。但不同於普通曬法,他特意選在午時三刻,讓茶葉吸收最盛的陽氣。
"看這片葉,"他舉起片半發酵的茶葉,"葉脈已經變成金色了。"
搖青工序更為玄妙。居士將茶葉裝入特製的青竹筒,按二十八宿方位搖晃。他說這是"引星力",讓茶葉吸收天地精華。
"聽,"他突然示意我貼近竹筒,"茶葉在唱歌。"
果然,筒中傳來細微的沙沙聲,竟似某種古老的歌謠。
立夏那日,居士帶我去了趟"茶祖"所在地。我們在雲霧深處找到七株古茶樹,樹乾上布滿龍鱗狀的紋路。他小心地采下幾片嫩芽,說這是製作"通靈茶"的原料。
"聞聞這香氣,"他將茶葉放在我掌心,"像不像山魂在呼吸?"
回到雲窟,居士演示了"煮茶"的極致境界。他用特製的銀壺,取"陰陽交彙處"的泉水,按九宮格方位擺放茶具。最神奇的是,茶湯表麵竟會自然形成卦象圖案。
"坎卦現,"他凝視茶麵,"明日有雨。"
一個月後,我見證了"養茶"的奇跡。居士取出一罐藏了二十年的老茶,開罐時整個山洞都彌漫著藥香。衝泡後,茶湯竟呈現出七彩光暈。
"好茶如金丹,"他分我半盞,"能洗骨髓。"
現在我的茶箱裡珍藏著居士贈的幾樣茶寶:
一罐日常飲用的"水仙"
包可鎮宅的"九龍茶"
幾粒"通靈茶"丹丸
隻取水用的鹿皮囊
上周朋友宿醉頭痛,我給他泡了居士的"醒神茶"。半盞下肚,他竟說比解酒藥還靈。我告訴他,這就是古茶的神奇——在幾片綠葉中藏著天地玄機。
臨彆時,居士送我一隻未燒製的陶茶則,形如新月。
"記住,"他摩挲著粗糙的陶坯,"製茶要三分火,七分心;飲茶要三分味,七分神。"
如今每當我煮水瀹茶,總會想起居士在雲霧中專注搖青的模樣。也許,這就是茶道最深的奧秘——在一盞琥珀裡品味光陰流轉,在幾縷茶煙中參悟天地大道。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