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我忍不住讚歎,"這解釋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為什麼黃連雖能清心火,但單獨使用反而會引起胃痛。"
玄誠師兄從書架上取下一個檀木匣子:"這是新到的《食療本草》,雖然隻有殘卷,但裡麵有幾個方子是從未見過的。"
我接過匣子,手指微微發抖。掀開蓋子,裡麵是幾頁裝裱過的絹紙,墨跡如新。其中一頁記載著一道"神仙粥"的做法,用黃精、茯苓、山藥等九味藥材熬製,號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這方子..."我仔細研讀著配料和製法,"與師父傳授的"九轉回春湯"有七分相似!"
"九轉回春湯?"張道長眼睛一亮,"可是傳說中能返老還童的仙方?"
我搖搖頭:"沒那麼神奇,但確實有延緩衰老、強健筋骨的功效。師父臨終前傳給我的方子不全,我一直沒能複原。"我指著絹書上的記載,"你看這裡提到的"三蒸三曬"工藝,與師父說的"九轉"之法極為相似。"
我們三人沉浸在古籍的世界裡,不知不覺已到午時。當鐘樓的鐘聲響起時,我才驚覺時間流逝。
"我得回去了,兒子今天回家。"我歉意地說,眼睛卻還盯著書頁不放。
玄誠師兄理解地點點頭:"你把重要的部分抄錄下來吧,書可以改日再看。"
我趕緊取出隨身攜帶的《青城藥膳錄》,將"神仙粥"的配方和製法詳細抄錄下來。在最後一頁,我對照著古籍補全了部分"九轉回春湯"的內容,雖然仍有缺失,但已經是重大突破了。
"程師兄,"張道長在我收拾筆墨時說,"下月成都有個中醫學術交流會,我想推薦你去講講藥膳食療。你的《青城藥膳錄》很有價值,應該讓更多人受益。"
我手上一頓:"我...我不擅長公開講話。"
"考慮考慮吧。"張道長拍拍我的肩膀,"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亞健康問題多,正是需要傳統藥膳智慧的時候。"
下山的路比上山輕鬆許多。我背著裝滿筆記的藥簍,腦子裡全是新學到的知識。轉過一個山坳時,我突然發現路邊有一叢野生的何首烏,藤蔓粗壯,葉片肥厚。這是上好的補肝腎藥材,我小心地挖出根部,果然呈現出漂亮的雲錦紋路。
到家時,院子裡飄著四神湯的濃鬱香氣。林素正在廚房忙碌,聽到我的腳步聲頭也不回地說:"湯我按你說的加了次水,現在味道正好。"
我放下藥簍,走到灶台前,掀開陶罐的蓋子。乳白色的湯液微微翻滾,藥材的精華已經完全融入其中。我用木勺嘗了一口,滋味醇厚,回甘悠長,火候把握得恰到好處。
"明兒到哪兒了?"我問。
"剛來過電話,已經到山腳了,正往上走呢。"林素的聲音裡帶著掩不住的喜悅,"他帶了同學來,說是想嘗嘗你的藥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點點頭,開始準備額外的飯菜。黃精切片與雞肉同燉,枸杞清炒山筍,鬆子拌苦菊,再加上四神湯,足夠招待客人了。切菜時,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些古籍上。"神仙粥"的配方、"九轉回春湯"的線索、張道長的建議...或許,我真的該考慮將藥膳知識傳播出去?
門外傳來年輕人的說笑聲。我放下菜刀,在圍裙上擦了擦手。透過廚房的窗戶,我看到兒子程明帶著一個戴眼鏡的男孩走進院子。十六歲的少年身形修長,眉眼間既有林素的秀氣,又有我的輪廓,活脫脫是我們兩人的結合。
"爸!我回來了!"他朝廚房喊道,聲音已經褪去了童稚,有了青年的清朗。
我走出廚房,陽光正好灑在院子的石板上。這一刻,古籍、藥方、交流會的念頭都暫時遠去了。眼前這個向我跑來的少年,才是我最珍貴的作品。
"考得不錯?"我拍拍兒子的肩膀,感受著掌心下堅實的骨骼。
"還行吧。"他靦腆地笑了笑,拉過身後的同學,"這是李浩,我們班的學習委員,聽說您精通藥膳,非要跟我來見識見識。"
我向那男孩點頭致意,注意到他蒼白的臉色和發青的眼圈:"讀書很用功啊,待會兒多喝點四神湯,補補心脾。"
程明湊近灶台,深深吸了口氣:"好香啊!我在學校最想的就是爸做的藥膳。"他忽然壓低聲音,"爸,校長推薦我去成都七中,你覺得...怎麼樣?"
我翻炒著鍋裡的山筍,讓枸杞的紅色在翠綠間若隱若現:"你想去嗎?"
"當然想啊!那可是全省最好的高中!"程明的眼睛亮了起來,隨即又黯淡下去,"可是...就要住校了,不能常回家..."
鍋裡的筍片發出"滋滋"的聲響,我撒上一小撮鹽:"先吃飯吧,這事慢慢商量。"
午飯時,我看著兒子和他的同學狼吞虎咽地喝下三碗四神湯,心中既欣慰又酸楚。那些古籍上的藥方或許能強身健體,但孩子終究要長大,要離開父母的羽翼。就像山間的參天大樹,根係再深,枝葉也要伸向更廣闊的天空。
收拾碗筷時,程明主動幫忙。在廚房裡,他突然說:"爸,其實我不一定要去成都。鎮上的高中也不錯,我可以每天回家..."
我停下手中的活計,看著這個已經比我高出半頭的少年:"明兒,藥膳講究"君臣佐使",主藥與輔料各司其職,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我指了指窗外的藥圃,"你看那些草藥,有的喜陰,有的向陽,強求它們長在同一個地方,反而不利於生長。"
程明若有所思:"您是說我...應該去成都?"
"我是說,"我擦乾手,輕輕按在他的肩膀上,"無論你做什麼選擇,我和你媽都會支持你。就像四神湯裡的四味藥,各有所長,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午後,我獨自坐在藥圃邊的石凳上,翻看著從道觀帶回的筆記。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在紙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傳來兒子和同學的說笑聲,林素在廚房裡準備著晚上的食材,陶罐裡燉著明天要用的高湯。
這樣的生活,平靜而充實。但張道長的話在我心中激起了漣漪——或許,是時候將山中的藥香帶到更遠的地方了?
我翻開《青城藥膳錄》的最後一頁,在"九轉回春湯"的配方旁邊寫下新的注解:"藥膳之道,不在避世,而在濟世。"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