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眼睛一亮:"真的?您不反對我學草藥?"
"反對什麼?"我笑了,"如果你真有興趣,假期我可以教你認藥性、學配伍。"
"太好了!"程明跳起來,"我保證下次考試回到九十分!"
看著他雀躍的樣子,我心中釋然。或許孩子的人生不該隻有一條路,既然他對草藥如此熱愛,何不因勢利導?藥膳之道,也需要後繼有人啊。
第二天一早,陳墨如約而至,帶著攝像機和錄音設備。他詳細拍攝了我選材、配藥、熬湯的每一個步驟,不時提出專業的問題。
"程叔叔,這個"三煎三濾"的工藝有什麼講究?"
"藥材的有效成分不同,"我解釋道,"有的易溶於水,有的需要久煎。分次煎煮,能最大限度提取每種藥材的精華。"
拍攝間隙,陳墨突然問:"程叔叔,您有沒有想過把藥膳配方申請專利?"
"專利?"我一愣,"藥膳配方自古有之,怎麼能據為己有?"
"但您的改良和創新部分可以啊。"陳墨認真地說,"比如您獨創的"雙耳潤肺湯",加了桑葉和枇杷葉,這就是創新。"
我搖搖頭:"藥膳之道,貴在分享。古人留下那麼多寶貴經驗,我們豈能藏私?"
陳墨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沒再堅持。拍攝結束後,他悄悄告訴我:"程叔叔,您的理念很打動我。我做記者這些年,很少見到像您這樣純粹的人。"
一周後,節目在省電視台播出,名為《青城藥膳:舌尖上的非遺傳承》。畫麵中,我熬湯製藥的身影被拍得格外專注;旁白詳細介紹了藥膳的曆史和原理;甚至還有幾位老顧客出鏡,講述藥膳如何改善了他們的健康。
節目播出當晚,我的手機就被打爆了。老顧客們紛紛祝賀,更多陌生人則詢問地址和營業時間。第二天一早,店外排起了長隊,不少人是從周邊城市專程趕來的。
"程師傅,我在電視上看到您了!"一位大媽激動地說,"我老伴咳嗽半年了,西醫查不出毛病,想試試您的潤肺湯。"
"我失眠多年,想買點安神茶。"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說。
我和林素忙得不可開交,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程明放學後也來幫忙,負責維持秩序和記錄顧客需求。
晚上盤點時,林素驚喜地發現,今天的營業額是平時的五倍還多。"程遠,"她擦著額頭的汗水,"咱們是不是該考慮擴大規模了?"
我環顧這個擁擠的小店,心中矛盾。一方麵,更多人認可藥膳是好事;另一方麵,我擔心規模擴大後,品質難以保證。
"先彆急,"我說,"看看這波熱度能持續多久。"
果然,三天後,客流量開始回落,但穩定在比之前多一倍的水平。許多新顧客變成了回頭客,還有人專門來預訂特定的藥膳。
張老先生看著店裡絡繹不絕的客人,欣慰地說:"程師傅,這下你的藥膳算是打出名聲了。"
我笑著搖搖頭:"虛名而已。藥膳有沒有效果,顧客的身體最清楚。"
這天打烊後,劉教授突然來訪,還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消息:"程師傅,市裡要評選"非遺傳承人",我推薦了您。"
"我?"我連連擺手,"不夠格不夠格。"
"怎麼不夠?"劉教授拿出幾份文件,"您的《青城藥膳錄》係統整理了傳統配方,又有創新和發展,完全符合條件。"
林素也勸我:"這是好事啊,有了官方認可,藥膳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她們的勸說下,我最終答應試一試。劉教授幫我準備了申報材料,著重介紹了我在藥膳理論和實踐上的貢獻。
申報提交後,生活又恢複了平靜。我每天依然早起熬藥,用心對待每一位顧客。程明也兌現了承諾,期中考試重回年級前十,同時溫室裡的藥草也茁壯成長。
一個雨天的下午,店裡沒什麼客人。我正在整理藥材,程明興衝衝地跑進來:"爸!好消息!"
"慢點說,彆摔著。"我放下手中的活計。
"劉教授來電話,說您的非遺申請通過了初評!"程明興奮地說,"終評在下個月,需要現場展示技藝!"
我一時語塞,心中百感交集。從青城山下來時,我隻想開個小店,安靜地做藥膳。沒想到短短半年,竟走到了這一步。
"爸,您不高興嗎?"程明疑惑地問。
"高興,當然高興。"我摸摸他的頭,"隻是...師父若在世,不知會作何感想。"
"玄靜師公一定會為您驕傲的。"程明認真地說,"您不僅傳承了他的技藝,還讓更多人受益。"
晚上,我在《青城藥膳錄》上記下今天的感悟:"藥膳之道,貴在濟世。不求聞達,但求無愧。今得官方認可,非為個人榮耀,實乃傳統藥膳之幸。願借此東風,將此道發揚光大,惠澤更多蒼生。"
窗外,成都的冬雨依舊淅瀝。但我知道,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一定有人正因一碗藥膳而緩解病痛,安享甜夢。而這,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