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終評的前一周,成都下起了罕見的冬雪。
我站在七中的溫室裡,望著玻璃上凝結的冰花,心中忐忑不安。溫室裡的藥草長勢喜人——黃精已經抽出了嫩芽,何首烏的藤蔓爬滿了支架,就連最難培育的石斛也開出了淡紫色的小花。這些都是我準備帶去終評的"活教材"。
"程師傅,溫度合適嗎?"劉教授推門進來,呼出的白氣在寒冷的空氣中格外明顯。
"正好。"我指了指溫控器,"十八度,濕度六十,適合大多數藥草。"
劉教授檢查了一下石斛的生長情況,滿意地點點頭:"狀態很好,終評時肯定能加分。"她頓了頓,"準備得怎麼樣了?"
"材料都齊了。"我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就是現場展示環節,還在猶豫做什麼藥膳。"
"評委會裡有三位中醫藥專家,兩位文化學者,還有一位餐飲協會的代表。"劉教授提醒道,"最好能兼顧傳統與創新,既展示功底,又體現發展。"
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段時間,我翻遍了《青城藥膳錄》,反複推敲每一個配方。傳統藥膳自不必說,但"創新"二字卻讓我犯了難。藥膳講究的是千年驗證,豈能輕易改動?
回到店裡,林素正在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成都大酒店的餐飲總監王總,就是上次被我拒絕合作的那位。見我進門,他立刻站起身,笑容滿麵地伸出手:"程師傅,久仰久仰!"
我禮貌地與他握手,心中卻滿是疑惑。王總從公文包裡取出一份精美的企劃書:"聽說您要參評非遺傳承人,我們酒店想與您合作打造"非遺藥膳宴",強強聯合!"
我翻開企劃書,裡麵詳細規劃了十道"創新藥膳",每道都配有華麗的圖片和誇張的功效宣傳。""長生不老湯"?"返老還童糕"?"我皺起眉頭,"王總,藥膳不是仙丹,不能這樣宣傳。"
"哎呀,就是個噱頭嘛。"王總不以為然地擺擺手,"現在食客就吃這套。您出配方和技術,利潤我們三七分,您拿大頭!"
我合上企劃書,堅定地搖頭:"抱歉,這種合作我不能接受。"
王總的笑容僵在臉上:"程師傅,您可想清楚了。非遺傳承人評選,我們餐飲協會可是有發言權的..."
"王總,"我直視他的眼睛,"藥膳之道,首重誠信。誇大功效,誤導食客,違背我的本心。"
王總冷哼一聲,收起企劃書就走:"不識抬舉!"
林素擔憂地看著我:"會不會影響評選?"
"隨他去吧。"我搖搖頭,"若是靠這種手段才能評上,我寧可不要這個名號。"
晚上,程明放學回來,神秘兮兮地從書包裡掏出一個盒子:"爸,送給您的!"
盒子裡是一套精致的微型藥膳工具,包括一個小銅鍋、幾個瓷碗和一把迷你藥鏟,全都按比例縮小,做工精良。"這是...?"
"3d打印的!"程明興奮地說,"我跟科技社的同學一起設計的,可以完整展示藥膳製作流程,又方便攜帶。終評時用得上!"
我拿起那把小銅鍋,驚歎不已。鍋身輕巧卻結實,連鍋耳的弧度都恰到好處。"這...太精巧了!"
"爸,您不是常說藥膳要適應時代嗎?"程明認真地說,"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啊。"
我心頭一震。是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創新,卻忽略了兒子這一代人的智慧。或許,藥膳的傳承不隻在配方,更在於這種精神的延續。
終評前一天,陳老突然來訪,還帶來了一本泛黃的古籍。"程師傅,這是我收藏的《飲膳正要》明刻本,明天帶上,給評委們開開眼。"
我小心翼翼地接過這本珍貴的醫典,翻開泛黃的紙頁,上麵詳細記載了元代宮廷藥膳的配方與製法。"這...太貴重了!"
"放在我那裡也是吃灰。"陳老擺擺手,"不如拿來給你撐撐場麵。咱們傳統藥膳,可不能讓人看扁了。"
送走陳老,我仔細研讀這本古籍,發現其中許多理念與《青城藥膳錄》不謀而合,隻是用料更為考究。一個想法突然閃過我的腦海——為何不還原一道古籍記載的藥膳,同時展示我的改良版本?這樣既尊重傳統,又體現發展?
我立刻著手準備,選定了《飲膳正要》中的"八珍糕",這是一道用八種珍貴藥材製成的滋補點心。原方用料奢華,尋常人難以享用。我在此基礎上,用常見藥材替代了幾味名貴材料,既保留了主要功效,又降低了成本。
非遺傳承人終評在市文化館舉行。當天一早,我們全家出動——我帶著藥草和工具,林素負責整理資料,程明則幫忙布置展示台。
評委會由七位專家組成,其中就有我認識的陳老和劉教授。令我意外的是,王總竟然也在列,作為餐飲協會的代表。他看到我時,眼中閃過一絲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