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師傅,"她指著電腦屏幕說,"您看,現代研究已經證實,四神湯中的茯苓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確實能增強免疫力。"
我驚訝地看著那些分子結構圖,千年藥膳的奧秘,正被現代科技一點點揭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啊。"劉教授感歎道,"用科學驗證古法,用古法啟發科研。"
與此同時,藥膳館的經營方式也在悄然變化。在程明的建議下,我們開通了線上預約係統,避免了顧客長時間排隊;針對年輕群體,開發了幾款便攜藥膳包,附上詳細的自製教程;還開設了每月一次的"藥膳體驗課",讓顧客親手參與製作。
這些改變起初讓我不太適應,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了解並愛上藥膳,我也就釋然了。時代在變,傳播方式也要變,隻要核心不變就好。
一個周末的下午,店裡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漢方研究所的學者鬆本先生。他專程來中國考察傳統藥膳,通過劉教授的介紹找到了我。
"程先生,"鬆本用生硬的中文說,"日本的漢方藥源自中國,但藥膳文化卻逐漸式微。我想學習您的經驗。"
我帶著他參觀了藥圃和廚房,詳細講解了各種藥膳的原理。鬆本認真記錄,不時提問:"火候如何把握?藥材配伍有何禁忌?"
臨走時,他突然問:"程先生,您如何看待藥膳的國際化?"
我思索片刻,答道:"藥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但傳播時不能失去本真。就像茶道,無論傳到哪,茶還是茶。"
鬆本深深鞠躬:"您說得對。文化可以交流,但根基不能動搖。"
這次交流讓我萌生了一個新想法——為何不將《青城藥膳錄》翻譯成多國語言,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藥膳文化?在劉教授的幫助下,我聯係了專業的翻譯團隊,開始了這項浩大工程。
就在一切順遂時,一個意外打亂了計劃。林素在整理藥材時突然暈倒,送到醫院檢查,竟是長期勞累導致的心肌缺血。
"需要靜養至少一個月。"醫生嚴肅地說,"不能再勞累了。"
我握著林素蒼白的手,內疚不已。這段時間忙於課程和書稿,店裡的大小事務都壓在了她肩上。
"藥膳館先關了吧,"我輕聲說,"你養病要緊。"
"胡說!"林素虛弱卻堅定地說,"剛有起色就關門?不行!"
正當我們爭執不下時,程明提出了一個方案:"爸,我馬上放寒假了,可以幫忙看店。您專心照顧媽,重要的事情電話聯係。"
"你一個人怎麼行?"我擔憂地問。
"我都十八歲了!"程明挺起胸膛,"從小看您做藥膳,基本流程都記得。簡單的湯藥我能應付,複雜的顧客可以預約等您回來。"
看著他堅定的眼神,我勉強同意了。就這樣,程明開始了他的"臨時掌櫃"生涯。我每天去醫院前,會準備好當天的藥材和配方;晚上回來,再檢查他的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程明做得相當出色。他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生物化學知識與藥膳結合起來,給顧客講解時生動有趣,深受年輕人喜愛。他還創新了幾款藥膳飲品,將傳統配方與現代口味巧妙融合。
"爸,您嘗嘗這個。"一天晚上,他神秘兮兮地端出一杯琥珀色的飲品,"羅漢果枇杷露,我加了點薄荷和檸檬,更清爽了。"
我嘗了一口,甜中帶酸,清涼潤喉,確實比傳統配方更易接受。"不錯,"我點點頭,"但羅漢果性涼,脾胃虛寒的人要少喝。"
"我知道!"程明得意地說,"我給不同體質的顧客準備了不同版本。張爺爺那杯,我加了點生薑呢!"
我驚訝於兒子的細心和悟性。或許,年輕一代的加入,真的能為傳統藥膳注入新的活力?
林素出院那天,我們全家去了趟青城山。站在太清觀前,望著雲海翻騰,恍如隔世。
玄誠師兄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聽說程明要考中醫藥大學,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好小子,比你爹強!"
觀主已經九十高齡,依然精神矍鑠。他拉著我的手說:"程遠啊,為師當年就看出你塵緣未了。如今濟世利生,正是修道之本。"
回到成都後,我重新投入工作,但調整了節奏,不再事必躬親。林素的病讓我意識到,健康才是根本。藥膳館延長了休息時間,增加了員工;《青城藥膳錄》的翻譯工作也放慢了進度,確保質量優先。
一個雨後的傍晚,我站在店門口,看著夕陽將濕潤的街道染成金色。程明在廚房教新來的學徒辨認藥材,林素在櫃台整理賬目,幾位老顧客坐在角落裡悠閒地喝著藥茶。
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師父所說的"道在人間"。藥膳的真諦,不在深山古觀,而在這市井煙火中;不在名利榮譽,而在一碗湯、一味藥帶給人的溫暖與健康。
回到書房,我在《青城藥膳錄》上寫下新的感悟:"藥膳如人生,快慢有度,急緩相宜。非遺傳承,非為虛名,實為濟世。今見明兒已得三味,老懷大慰。願此道如青城山泉,源遠流長,滋養四方。"
窗外,成都的華燈初上。明天,藥香仍將在這座城市飄蕩,而我的使命,就是守護這份傳承,讓它曆久彌新。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