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這樣?"林素拿著拆遷通知書,手微微發抖,"我們剛穩定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仔細閱讀文件,發現確實如此。這條老街將被改造成商業步行街,所有住戶和商戶都要搬遷。
"補償款是多少?"程明搶過文件,翻到最後一頁,"每平米一萬二...我們店麵四十平米,才四十八萬?這點錢在成都哪裡還能開店?"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四處尋找新店麵,但合適的鋪麵要麼租金太高,要麼位置太偏。眼看拆遷期限越來越近,全家人都焦慮不已。
一個雨天的下午,我獨自坐在即將消失的店裡,聽著雨滴敲打窗欞的聲音。五年來,這間小店承載了太多回憶——師父的銅藥鏟在這裡熬過無數鍋湯藥;程明在這裡從孩童長成青年;《青城藥膳錄》在這裡續寫了新的篇章...
"程師傅在家嗎?"一個熟悉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我抬頭看去,是陳老,身後還跟著幾位老街坊。
"聽說您這兒要拆遷了,"張老先生拄著拐杖說,"我們幾個老家夥商量了一下,不能就這麼散了。"
原來,這些老顧客自發組織起來,聯名向區政府請願,要求保護"青城藥膳館"這個非遺項目。陳老甚至動用了自己的人脈,聯係上了文化局的領導。
"藥膳館是非遺傳承基地,"陳老激動地說,"怎麼能說拆就拆?"
我感動不已,但也不抱太大希望。畢竟,舊城改造是市裡的重點項目,豈會為我們一個小店改變?
然而,奇跡真的發生了。一周後,區政府派人來考察,隨後召開了協調會。最終決定:在新建的步行街專門劃出一個位置,以優惠租金提供給我們繼續經營;拆遷期間,暫時在社區文化中心設立臨時營業點。
"這是特例,"文化局的領導解釋說,""青城藥膳"已經成為本區重要的文化名片,必須保護。"
消息傳來,老顧客們歡呼雀躍。張老先生甚至帶來了自家釀的藥酒慶祝:"我就說嘛,好藥膳難求,政府有眼光!"
拆遷前最後一天,我們在店裡舉辦了簡單的告彆儀式。老顧客們紛紛帶來小禮物——陳老送了一幅"藥香永續"的書法;張老先生送了一包珍藏多年的陳皮;就連七中的趙老師也帶著學生們來了,送上了一本貼滿祝福的紀念冊。
"程師傅,"趙老師推了推眼鏡,"下學期我們想開設藥膳興趣課,您能來指導嗎?"
我欣然答應。看著這些熟悉的麵孔,我突然明白:藥膳館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那口鍋、那把鏟,更在於這些因藥膳而結緣的人。
搬到臨時營業點的第一天,程明興衝衝地跑來:"爸!app測試版做好了,您看看!"
我接過手機,屏幕上簡潔大方的界麵讓人眼前一亮。"藥膳基礎"欄目裡有十道經典藥膳的製作視頻;"體質測試"功能可以根據用戶回答的問題推薦適合的藥膳;還有"在線問診"板塊,由劉教授團隊的中醫師提供專業谘詢。
"太棒了!"我由衷讚歎,"這才是真正的藥膳傳播。"
程明得意地笑了:"等正式上線,我再添加ar功能,用手機掃一掃藥材,就能顯示屬性和功效。"
看著兒子興奮的樣子,我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對藥膳充滿熱情,勇於創新。隻是,他站在了比我更高的起點上。
臨時營業點雖然簡陋,但生意不減反增。許多老顧客不辭路遠專程前來,還有看了app慕名而來的新顧客。最讓我意外的是,不少外國遊客也找上門來,體驗這"神秘的中國藥膳"。
"程師傅,"一位金發碧眼的法國女孩用生硬的中文說,"這個湯,太神奇了!我頭痛好多了!"
我笑著遞給她一張英文版的注意事項:"回去後多休息,彆吃生冷。"
晚上盤點時,林素驚喜地發現:雖然店麵小了,但營業額卻增加了三成。"app帶來的新顧客占了一半,"她翻著賬本說,"還有不少人在線訂購了藥膳包。"
"看來,危機也是轉機啊。"我感慨道。
程明突然冒出一句:"爸,您說我們以後的新店,是不是可以做成"前店後廠"的模式?前麵接待顧客,後麵做藥膳教學和研發?"
"好主意!"林素附和道,"還可以開辟一個體驗區,讓顧客親手參與製作。"
我們越聊越興奮,仿佛已經看到了新店的藍圖。它不必很大,但一定要溫馨;不必豪華,但一定要專業;不必趕時髦,但一定要與時俱進...
夜深了,我獨自在臨時搭建的廚房裡擦拭師父的銅藥鏟。拆遷時,我最先搶救的就是這把鏟子和《青城藥膳錄》的手稿。它們承載的不僅是藥膳技藝,更是一份傳承的使命。
窗外,成都的夜空繁星點點。我提筆在《青城藥膳錄》上寫下新的感悟:"世事無常,唯道永存。藥膳館雖遷,藥香不散。今觀明兒已得真傳,更創新篇,老懷甚慰。願此道如江河,奔流不息,澤被蒼生。"
明天,太陽照常升起。而我們的藥膳之路,也將在新的地方,繼續向前延伸。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