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那天的晨露特彆重,藥膳館門前的青石板上凝著一層水珠。我推開雕花木門時,發現台階上已經坐著幾位老顧客——都是衝著\"貼秋膘\"的時令藥膳來的。
\"程大夫,今年還做栗子糕嗎?\"李奶奶搓著膝蓋問道。她關節不好,每年立秋必吃我做的溫補點心。
\"今天做陳皮紅豆沙。\"我扶她進門,\"您這風濕痛,栗子太膩,紅豆利濕更好。\"
後院裡,程明正對著手機屏幕皺眉:\"爸,"康膳坊"又出新招了。\"他把手機遞給我,屏幕上顯示著網紅博主\"美食偵探小林\"的視頻,標題赫然寫著《百年藥膳秘方大揭秘》。
視頻裡,那個西裝革履的張總正展示著流水線生產的\"古法茯苓糕\",包裝上赫然印著\"遵循青城藥膳館傳統工藝\"。
\"他們這是...\"程明氣得聲音發顫。
\"彆急。\"我放大視頻細節,\"看這個切麵,氣孔這麼大,明顯是泡打粉發起來的。懂行的一眼就能辨真假。\"
鄭淮安抱著個陶罐進來:\"老程,你要的十五年陳皮。藥材鋪老周壓箱底的貨,聽說咱們用,死活不肯收錢。\"
我接過陶罐,掀開棉紙的刹那,一股醇厚的柑橘香撲麵而來。陳皮質地如薄絹,對著陽光能透出琥珀色的光暈。這才是真正的道地藥材,與市售的染色陳皮天壤之彆。
\"明仔,把紅豆泡上。\"我取出師父留下的銅秤,\"用山泉水,比例三倍。\"
程明邊淘洗紅豆邊嘀咕:\"爸,咱們真不維權嗎?他們那樣明目張膽...\"
\"時間會證明一切。\"我稱出陳皮,\"倒是你,記得紅豆要挑什麼特征的?\"
\"呃...顆粒飽滿?\"
\"錯了。\"我抓起一把紅豆攤在掌心,\"看這些,表麵有細密皺紋的才是老品種,雖然賣相差,但出沙率高,藥用成分多。\"
製作從炒製陳皮開始。不同於常見的直接煮製,我先把陳皮乾煸至微焦。程明架好攝像機,記錄著這個獨家步驟。
\"為什麼要炒?\"他調整著焦距。
\"激發揮發性成分。\"我用竹鏟翻動著陳皮,\"陳皮理氣的關鍵在橙皮苷,高溫會使其轉化為更具活性的衍生物。\"
紅豆的熬煮更是講究。普通做法用高壓鍋速成,我卻堅持用砂鍋文火慢燉。當水麵第一次翻花時,要撇去浮沫——這是豆腥味的來源。
\"爸,這得熬到什麼時候?\"程明擦著汗問。廚房裡熱氣蒸騰,他的t恤已經濕透。
\"看豆子狀態。\"我撈起幾粒紅豆,\"要能輕輕撚開,但中心還有一點硬芯。\"
這個火候把握最考驗功夫。太爛則成豆糊,太硬則不易消化。程明看著計時器咋舌:\"已經兩小時了!現代人誰有這個耐心?\"
\"所以才有那麼多消化不良。\"我加入炒好的陳皮,\"古人講"細火慢燉得真味",不是沒有道理的。\"
熬煮過程中,鄭淮安從前廳帶來消息:那位網紅\"美食偵探小林\"本尊來了,說要\"實地探訪正宗藥膳\"。
\"讓他等著。\"我頭也不抬,\"紅豆沙沒到火候,天皇老子來了也不開鍋。\"
三小時四十分,紅豆終於達到理想狀態。濾出的豆沙呈現天然的紅褐色,散發著陳皮特有的醇香。我保留部分完整豆粒,這是師父傳授的秘訣——既能增加口感層次,又能延緩糖分吸收。
\"現在加糖?\"程明舉著冰糖罐。
\"不急。\"我取出一個小紗包,\"先放這個。\"
紗包裡是炒製過的山楂末與茯苓粉。程明恍然大悟:\"中和豆類的滋膩?\"
\"聰明。\"我攪拌著豆沙,\"紅豆利水,但久服傷津。山楂生津,茯苓健脾,正好形成平衡。\"
最後階段才加入少量冰糖。與其他甜品不同,這裡的糖不僅是調味,更是藥引——引導藥力歸經。我特意選用未精製的黃冰糖,保留更多礦物質。
\"成了。\"我關火蓋蓋,讓餘溫繼續融合各種味道。
前廳裡,那位網紅博主正舉著相機四處拍攝。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打扮時髦,眼睛卻透著超出年齡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