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是吧?\"我擦著手走出來,\"抱歉讓您久等。\"
\"程教授!\"他激動地握手,\"我是看著您兒子的視頻長大的!\"
程明在後麵直咳嗽。我忍著笑:\"嘗嘗我們的陳皮紅豆沙?\"
第一口下去,小林的表情從禮貌性的期待變成了真實的驚訝。他仔細品味著:\"這...和"康膳坊"的完全不一樣!\"
\"他們用什麼陳皮?\"我問。
\"橙色的,很鮮豔...\"
\"那是染色檸檬皮。\"我取出真陳皮的樣品,\"真正的新會陳皮,顏色反而樸素。\"
小林認真對比著,突然掏出手機刪掉了那條推廣視頻:\"程教授,我能重拍一集真正的藥膳製作嗎?\"
於是,在後院裡,小林見證了陳皮紅豆沙最後的裝盤過程。豆沙澆在糯米圓子上,撒上少許桂花,簡單卻充滿儀式感。
\"為什麼不用模具造型?\"小林問,\"現在流行精致擺盤。\"
\"藥膳不是藝術品。\"我指著豆沙自然的流動狀態,\"這種形態最容易與唾液混合,促進消化吸收。\"
拍攝持續到傍晚。小林不僅記錄了全過程,還詳細詢問每個步驟的科學依據。當聽說紅豆中的皂苷具有抗氧化作用,陳皮中的川陳皮素能調節腸道菌群時,他眼睛發亮:\"這才是美食科普該有的深度!\"
臨走時,他誠懇地說:\"程教授,我想做個係列報道,就叫《尋找真正的藥膳》。\"
\"歡迎。\"我遞給他一盒紅豆沙,\"但有個條件——要把"因人施膳"的理念傳出去。\"
第二天,小林的視頻《揭密網紅茯苓糕真相》衝上熱搜。他在視頻中對比了工業化產品與傳統工藝的差異,最後鏡頭定格在藥膳館門匾\"因時製宜\"四個字上。
效果立竿見影。中午時分,張總再次登門,這次態度截然不同。
\"程教授,我們...想請您當技術顧問。\"他遞上新合同,\"按您的要求生產,絕不偷工減料。\"
我看都沒看合同:\"張總,您知道紅豆為什麼要慢火熬嗎?\"
\"這...\"
\"因為有些轉變急不得。\"我指著後院晾曬的陳皮,\"就像這陳皮,三年才初具風味,十年方成良藥。藥膳產業化不是不可以,但要遵循它的生長規律。\"
張總若有所思地走了。程明小聲問:\"爸,真要合作?\"
\"等他們拿出誠意。\"我翻著日曆,\"眼下要緊的是準備秋分藥膳。對了,聯係下雲南的藥材商,今年的茯苓該預訂了。\"
傍晚打烊時,發現小林又來了,還帶著幾位老人。
\"程教授,這是我爺爺奶奶。\"小林介紹道,\"他們嘗了紅豆沙,說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
兩位老人家用顫抖的手捧著碗,小口啜飲著紅豆沙。老爺子突然老淚縱橫:\"六十年了...終於又吃到帶陳皮香的真豆沙...\"
老太太則拉著我的手:\"先生,能教教我孫女做這個嗎?我怕...以後沒人會了。\"
小林紅著眼眶架起相機:\"奶奶,我正學著呢。您看,每一步都錄下來了。\"
月光下,三代人圍坐在石磨旁。我慢慢講解著每個細節,小林認真記錄,老人時不時補充些已經失傳的小竅門。
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師父的堅持。藥膳傳承不隻是技藝,更是這種圍爐夜話的溫情,是味覺記憶串聯起的血脈相連。
夜深了,紅豆沙的餘香還在院裡縈繞。程明整理著拍攝素材,忽然說:\"爸,我想開個專欄,就叫"藥膳記憶",收集老人們的食療方子。\"
\"好主意。\"我拍拍他的肩,\"記得用那台老錄音機——有些故事,需要慢下來才能聽見。\"
就像這陳皮紅豆沙,快火熬不出真味,速成換不來傳承。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或許正是這種\"慢\",才是藥膳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