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過後的清晨,藥膳館的瓦簷上凝著細密的露珠。我推開後院小門時,發現鄭淮安已經蹲在池塘邊,正用竹竿撥弄著什麼。
\"老程,快來看!\"他回頭招呼我,\"今年的藕成了!\"
竹籃裡躺著幾節沾滿淤泥的蓮藕,表皮泛著淡淡的粉紅色,斷口處拉出晶瑩的細絲。這是藥膳館自家小池塘種的藕,雖然產量不多,但品質極佳。
\"絲長三尺,好藕!\"我掰斷一小節,觀察斷麵七孔分布,\"正好做桂花糯米藕。\"
程明揉著惺忪睡眼出來:\"爸,這麼早?\"看到竹籃後立刻清醒了,\"哇!終於能拍"全流程"視頻了!\"
\"先彆急。\"我取出師父留下的銅刀,\"采藕隻是開始。\"
製作桂花糯米藕的第一步是選料。我們三人坐在井台邊,仔細篩選著藕節。要選粗細均勻的中段,孔洞大小一致,這樣糯米才能均勻填充。
\"這根不行。\"我挑出一節遞給程明,\"看這個孔,有黑點,說明被蟲蛀過。\"
\"這麼嚴格?\"程明對著陽光檢查,\"餐館都用現成的藕粉勾兌...\"
\"所以吃不出藕的本味。\"鄭淮安削著藕皮,\"老程做的藕,糯米香能滲進每個孔,桂花香能鑽到每粒米。\"
糯米需要提前浸泡。我取出去年收藏的洞庭湖糯穀,米粒細長,色澤乳白,在清水中漸漸舒展。
\"爸,用高壓鍋煮米嗎?\"程明量著水量。
\"淘米水煮藕。\"我指著灶上的砂鍋,\"糯米要用荷葉蒸,才能有那股清香。\"
程明架好攝像機,記錄著每個細節。自從陳皮紅豆沙視頻走紅後,他的粉絲群體多了不少專業廚師,都想來學真功夫。
藕節處理最見功夫。兩端各留一寸不削皮,用銅刀在藕節三分之二處切開,但不能切斷——要像書本一樣能開合。程明試了幾次都失敗,懊惱地甩著手腕。
\"腕力要柔。\"我示範著動作,\"銅刀不似鋼刀鋒利,但不會破壞藕的纖維結構。\"
填糯米是門藝術。不能塞太滿,否則蒸煮時米粒膨脹會撐裂藕身;也不能太鬆,否則切不成型。我教程明用竹筷輕輕戳動,讓米粒自然滑入每個孔洞。
\"像做手術一樣...\"程明屏息操作著。
\"本來就是醫術。\"鄭淮安遞過棉線,\"《本草綱目》說藕"解熱毒,消瘀血",糯米"補中益氣",二者相得益彰。\"
綁藕節的手法也有講究。要用棉線十字捆紮,力度恰到好處——緊了傷藕,鬆了漏米。程明綁的第三個終於合格,興奮地舉著\"藕粽子\"讓攝像機特寫。
蒸製環節更顯匠心。砂鍋底層鋪著藕皮和蓮子殼,中層是填好糯米的藕節,上層覆蓋新鮮荷葉。蒸汽帶著荷香慢慢滲透,糯米在密閉空間裡均勻受熱。
\"要蒸多久?\"程明盯著計時器。
\"看蒸汽。\"我指著鍋蓋邊緣,\"等第三輪"蟹眼泡"冒出,就改文火。\"
等待的空當,前廳傳來熟悉的聲音:\"程大夫在嗎?\"
是張老先生,帶著個麵色蒼白的年輕人。年輕人戴著口罩,不時輕咳兩聲。
\"這是我孫子小張。\"張老先生歎氣,\"程序員,整天熬夜,入秋就咳血絲。\"
我看了看小張的舌苔:舌尖紅,苔薄黃。典型的肺陰虛燥咳。
\"正好,今天的桂花糯米藕適合你。\"我領他們到後院,\"藕節止血,糯米潤肺,桂花止咳。\"
小張好奇地看著蒸鍋:\"藥膳...不是都很難吃嗎?\"
程明大笑:\"等你嘗過就知道!\"
蒸製三小時後,開鍋的瞬間,荷香、米香、藕香交織升騰。藕節由白轉粉,糯米晶瑩剔透。我用竹簽輕戳,確認糯度恰到好處。
\"還沒完呢。\"我取出珍藏的糖桂花,\"最後這道工序才是靈魂。\"
糖桂花是去年秋天醃製的。金桂與冰糖層層相疊,在陶罐中醞釀了一年,花香與甜味已渾然一體。我用木勺輕輕攪動,琥珀色的糖漿裡浮動著點點金黃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