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彎河上下都處於一片忙碌中時,
《西北日報》又刊登了一篇報道——《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對廣大農村的深遠意義》。
文章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艱澀的理論。
它從彎河大隊這個具體的點切入,用沉甸甸的平均畝產四百五十五斤、養豬規模暴增、社隊企業的興起,文中雖未提華山公司、彎河時代的名字,但這些鮮活事實,生動、具體、雄辯地闡述了“包產到戶,吃飽肚子”這個樸素的真理!
它點出了製度變革釋放的關鍵動力:
“土地是農民的根,把種地的自主權還給農民,就是激發了農民對土地的深切責任和無窮智慧!”
它展望了深遠意義:
“這不僅解決了溫飽,更是在孕育農村生產力的一次偉大解放!”
“它打破了‘大鍋飯’的惰性循環,為農村經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是廣大農民走向富裕生活的新起點,是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發展道路的重要實踐!”
這篇報道的份量太重了!
它是“西北官方定性”,是“政策背書”!
效果是爆炸的!!
報紙刊登的當天,
西北省就組織召開了一次大會,計劃委員會主任李邦彥在會議上深入解讀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對於當下農村所能產生的深遠影響,對於廣大農村社員所能產生的深遠影響!
“彎河大隊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們,包產到戶,不是權宜之計!”
“不是小打小鬨!!”
“它是解決我們西北廣大農村溫飽問題的金鑰匙!是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探索有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重要實踐!”
會議上,
李邦彥冷厲的聲音透過話筒,傳遍大禮堂的每一個角落。
台下眾人,臉色各異,心思各異。
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第二天,
在《西北日報》上又刊登了一篇文章——《如何深化貫徹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及其重要意義》。
這篇文章,基本就是對於昨天在全省會議上李邦彥講話的總結和解讀。
開篇再次強調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解決溫飽、解放農村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省委全力推進的重大改革方向。
任何猶豫、觀望、抵觸都是錯誤的,必須堅決糾正!
再次點名彎河大隊的成功經驗是“活教材”,要求各地必須立即組織乾部、社員代表前往彎河實地考察學習,“真學、真懂、真用”,將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推廣。
文章最後升華,
指出深化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僅是解決吃飯問題,更是為農村發展注入持久活力,為發展社隊企業、實現農工商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是西北省廣大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這篇報道,如同省委意誌的具象化,帶著油墨的溫熱,再次飛向全省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說昨天的緊急會議是在高層統一了思想,那麼今天的這篇報道,就是將省委的決心和部署,毫無衰減、毫無偏差地直接傳遞到了最基層的神經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