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婚後一兩年還未生育,外界的閒言碎語就會層出不窮。
肖秋珍出身良好,娘家也算富裕,但她因未能生育,被娘家漸漸疏遠。
幸虧李保國作為鴻賓樓主廚的地位穩固,否則肖家恐怕不會如此忍耐。
即便如此,夫妻倆在嶽家並不受歡迎。
何裕柱的到來讓李保國重新燃起了希望。
這孩子聰明且願意繼承他的廚藝,這讓李保國十分喜愛。"秋珍,把柱子帶來的茅台拿過來,今天我很開心,要喝兩杯。”
肖秋珍瞪了他一眼,“少喝點。”
她起身從窗台上取來茅台,為李保國的小瓷杯倒了一點酒。"怎麼隻倒這麼一點?”
李保國看著杯中未滿的酒,想要爭取更多。
肖秋珍搖頭說道:“如果不是因為柱子,連這點都不會讓你喝。”
看他現在的身體狀況,根本經不起多喝。
李保國笑了笑,不敢再要求了,怕連這點酒都喝不上。
他對柱子說:“你年紀還小,喝茶就好,今天跟師父一起喝一杯。”
通過這次交談,李保國家和何裕柱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了。
加上李保國心情愉悅,兩人說話也自在了許多。
何裕柱見狀,主動端起茶杯道:“師傅,您慢慢喝,我用茶代酒,先敬您一杯。"
……
幾輪酒後。
李保國格外珍惜這好不容易喝完的半杯酒。
他邊吃桌上的菜邊慢慢品嘗,直到現在才終於飲儘,臉上還帶著滿足的神情。"柱子啊,雖然我們是師徒名義,但..."
俗話說,廚子拜師要先當三年學徒再效力兩年,即便如此,很多師傅還是會有所保留,擔心教會徒弟後自己會挨餓。
不過李保國對何裕柱完全不同。
首先,何裕柱是他師兄的兒子,關係更親密;其次,李保國深知識人的重要性,而何裕柱的性格在他看來非常出色,絕不會做出忘恩負義之事。"我們做廚師的,有一件事要記住。
哪怕將來你獨立門戶,也要始終銘記:隻負責做好飯,不乾涉食客。"
此言一出,何裕柱心中一震。
這句話似曾相識,他在原劇中似乎也聽過類似的話。
如今,這句話竟從自己師傅口中說出,仿佛命運的奇妙流轉。"我們廚師一旦技藝精進,難免會結識貴人或重要人物,但無論何時都要牢記,該做的就去做,不該插手的絕不多言。"
李保國這是在傳授生存智慧,將何裕柱視為家人,敞開心扉交流。
何裕柱認真傾聽,他知道這些都是師傅為他好。
試問,誰會無緣無故教外人這些?隻有至親至近的人才會分享生存之道。“師傅,我記住了。"
李保國聽後微微點頭,隨後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麼。”哦對,最近除了上班,儘量少外出,城裡局勢不太穩定,還有一些漏網的特務在城中流竄。"
"特務?"
他對這個時代所知有限,大多來自電視劇,至於真正的市井生活卻鮮有了解。
聽完師傅的話,何裕柱心生警覺。
看來,除了走街串巷的人販子,市井中也潛伏著不少危險。"謝謝師傅,我年紀尚小,以後不會到處亂跑了。”
嘴上這麼說,他心裡已盤算起來:是不是該鍛煉身體了?若真遇事吃虧倒還好,若是丟了性命可就太慘了。
這個時代不太平,沒有幾手防身本領確實不安全。
李保國的消息來自軍管會。
作為鴻賓樓的大廚,他的交際廣泛,對四九城的一些事比普通人更清楚。
建國初期,無論是高層還是平民,都經曆過戰亂,身上或多或少帶著幾分剛毅。
民間習武之風盛行,老館主楊佩元更是了不起的人物。
十七歲時,他以橫練功夫擊敗五名武士,少年成名。
之後幾年,他憑實力創下諸多英雄事跡。
與其他習武者不同,楊佩元常針對外部勢力出手,僅知名對手就有二十多位,這讓敵國對他又恨又怕。
年長後,他創辦太元武館,弟子雖不多,個個卻技藝超群。
戰爭時期,館中弟子屢建奇功。
這次搗毀敵特據點,便是楊佩元主導。
可惜軍管會抓捕時未能一網打儘,仍有部分人逃脫。
這些人見據點被毀,便瘋狂報複,首當其衝的就是楊佩元。
得知總部遇襲與楊佩元有關後,這群敵特立刻展開瘋狂報複。
路上有人試圖綁架楊老館主,想與他同歸於儘。
楊老館主雖年事已高,但深厚的國術功底猶存,敏銳的感知讓他察覺異樣,及時避開。
然而,終究是血肉之軀,儘管躲得快,仍受其力量波及,襲擊者當場斃命,而楊老館主卻消失了。
幸有路人目擊,卻無人知他去向。
如今,太元武館正全力尋找楊老館主的下落。
敵特勢力近來也愈發活躍。
李保國酒後話多,視何裕柱如己出,講起這些事也不隱瞞。
聽師傅講述這些,何裕柱深感壓力,明白這個時代並不安穩。
電視裡的畫麵與現實截然不同,他穿越後才真正體會。“師傅,武館能學真功夫嗎?”
他知道此時的武館不同於後世規範後的形式,教授的是實打實的武技。
網傳的“武術大師”
在這裡真實存在,發展蓬勃,統稱“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