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王闡離去,過了片刻後又帶了六冊書本返回。
徐永生鄭重接過。
當初王闡傳南齋隨筆,教導他們這些初入九品的武者修煉,積累第一層三才閣內的五常五相,除此之外還附帶執中掌、誌正刀、省身訣、聽風訣和正心訣五種儒家絕學。
而這次林成煊、王闡給他的教材中,除了徐永生早先便有耳聞的麟趾步外,同樣附帶五門用於實戰的儒家絕學,依次與仁、義、禮、智、信五常對應:
止戈為武、浩然刀、玄端束帶、捉影掌和正氣歌。
不同之處在於,以誌正刀和浩然刀為例,前者要求儒家武者三才閣內至少溫養一把“義”之古劍,而後者則要求至少溫養兩把“義”之古劍。
兩層三才閣內的兩把“義”之古劍,而非一層,否則不僅阻斷自身繼續向上修行之路,也斷然無法習練浩然刀。
故而至少需要八品修為武者,方才可以修行這門絕學。
如玄端束帶、捉影掌、正氣歌,亦是相同,隻不過分彆對應五常之禮、智、信。
有些差彆的是止戈為武。
“這門絕學要求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王闡介紹道:“需要我輩儒家武者先養成兩枚‘仁’之玉璧,一把‘義’之古劍,一塊‘智’之龜甲和一方‘信’之印章,方可修行。”
徐永生認真答道:“學生定然謹記博士指點,以五常兼備為準,時刻嚴以律己。”
王闡正色道:“此乃我輩武者修行根本之一,馬虎大意不得。
溫養五常五相先後次序,自是因人而異常有不同,但切記,至正七品三層三才閣全部圓滿,欲要向六品突破之際,五常至少各得其一,若有缺失,則武魁難成。”
徐永生聞言,立刻想起先前初入九品時,王闡也是這樣鄭重其事告誡他和鄭錦源等人,同一層三才閣溫養五常五相,天、地、人必須五擇其三各不相同。
否則,便將斷絕繼續向上的道路。
而現在依王闡所言,則是七品時三層三才閣,合共九個“位置”,五常必須至少各占其一,餘下才能談自由分配,隻不過總體先後次序可以武者自己決斷。
否則便會阻斷七品通往六品的道路。
再結合每層三才閣都必須各不相同的規定,也基本決定五常中單獨一相在七品時最高三層。
“學生謹遵教誨。”徐永生鄭重但平靜地答道。
他雖然決定了自己主“仁”副“智”的修行路線,但同時也早早決定在此前提下儘可能全麵發展避免有特彆瘸腿的短板。
而對他來說,修習止戈為武,已經近在咫尺。
等第二枚“仁”之玉璧修成,其實便滿足要求。
反倒是麟趾步要求一枚“仁之玉璧”,一把“義”之古劍,一組“禮”之編鐘,看似九品武者即可修煉,卻距離他徐某人還有段距離。
他對身法、速度之屬頗為熱衷,不過眼下並不急躁。
辭彆林成煊和王闡後,徐永生從博士廳出來,不疾不徐行走看上去若無其事。
但他腦海中再次浮現那本神秘書冊。
翻不開的第二頁,當前閃爍淡淡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