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性歸因(Defensiveattributionhypothesis)
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內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質、努力等;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在因素,如運氣壞、環境惡劣、任務困難等。
達克效應
能力過差的人由於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
自我中心偏差(Ecentricbias)
過於依賴自己的觀點和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而不合實際情況。
外在激勵偏差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錯誤共識效應Falseconsensuseffect
高估彆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認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基本歸因錯誤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於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
群體歸因錯誤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團體迷思GroupThink
&nassivedelusion。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參見刻板印象)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Illusion&nmetricinsigh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外部機構錯覺
由於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洞悉的錯覺(Illusionoftransparency)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優於常人效應(Betterthanaverageeffect)或優越感偏差(Superioritybias)或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
群內偏見
認為對方屬於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道德運氣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素樸犬儒主義(Naive&n)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樸實在論(Na?ve&n)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
投射偏差(Projectionbias)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自利偏差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共有資訊偏差(Shared&nationbias)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
&njustification)或製度正當化(Systemjustification)
人們傾向於喜好與捍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參見安於現狀偏差)
性格歸屬偏差(Traitascriptionbias)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緒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終極歸因錯誤
把問題歸因於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差於常人效應(Worsethanaverageeffect)
對於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優於常人效應的反例。
怪異效應(Bizarrenesseffect)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支持選擇偏差(Choicesupportivebias)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持選擇偏差)。
改變偏差(Changebias)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後,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
童年失憶症(Cdhood&nnesia)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Regressivebias)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
一致性偏差(Consistencybias)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
情境效應(Contexteffect)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跨種族效應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nnesia)
接觸後記得某些影像或語句,卻不記得是看來聽來的,甚至會誤以為是自己原創,造成剽竊的爭議。
自我中心偏差(Ecentricbias)
回憶中的自己會美化,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情感衰退偏差(Fadingaffectbias)
負麵、不愉快的記憶比正麵、愉快的記憶更快淡忘。
&nemory)或虛談(Confabulation)
產生虛構的事填補記憶空白,即使沒有欺騙意圖。例如偽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給他看,他往往能說出以前做那些事的過程與回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做過。常見於記憶障礙的患者。
自我生產效應(Generationeffect)
自己生產的資訊記得比較清楚,他人生產的則容易淡忘。
穀歌效應
容易從網絡上搜尋到的資訊比較容易遺忘。本詞源自於著名的網絡搜索引擎穀歌。
幽默效應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記住,可能的解釋是幽默的事有較長的認知處理時間,或造成較多的情緒激發(處理難度效應(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真相錯覺效應(Illusionoftrutheffect)
人們傾向認為聽過的是真的(即使沒意識到聽過),而不管該陳述實際上是否有效。換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話勝過陌生的。
錯覺相關(Illusorycorrelation)
若認為兩件事相關,回憶時就會覺得兩者同時發生的頻率較高。
延遲效應(Lageffect)
比起短延遲時間的多次重複接觸,長延遲時間的少次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間隔效應)
鈍化與銳化(LevelingandSharpening)
記憶細節在每次回憶中扭曲的現象,特彆重要的事會銳化或得到選取而憶起,事件的細節及詳情則會鈍化或遺失。時間過得越久或回憶次數越多,這種偏差就越加強。
處理深度效應(Levelsofprocessingeffect)
用不同方式“編碼”的資訊,容易記憶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列表清度效應(Listlengtheffect)
列表中有越多東西,能記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記住的項目總數會增加。
&nationeffect)
記憶會受到事後資訊乾擾,而變得不準確。錯誤訊息效應是逆向乾擾(retroactiveinterference的主要例子。
模態效應(Modalityeffect)
對於來自口語的訊息,最後聽到的東西印象會較深刻;對於來自文字的訊息則不明顯。
心境相合性記憶偏差(Moodcongruent&nemorybias)
與當下心境相合的資訊會比較容易回想。
輪流發言效應
輪流發言時,後發言的人不易記住之前的人說過的話。
部分項目提示效應(Partlistcueingeffect)
記憶的東西為一整組時,提示部分項目會使回想後續項目更困難。
*峰終法則(Peakendrule)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覺與結尾的感覺決定,而不是由總體決定。
創傷的持續性(Persistence&naticevent)
經曆創傷事件後,往往會不斷反複回憶。(參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圖片優勢效應
以圖片傳達概念較以文字傳達概念容易學習與回憶。
正麵效應(Positivityeffect)
老年人回憶中的內容往往會往正麵扭曲。
初位效應、近時效應、序位效應
序列末尾的東西最容易回憶,其次是序列開頭的,序列中間的訊息最不易記住。
處理難度效應(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處理難度高的資訊,由於花較多時間閱讀與思考,因而較易記住。
&niniscence&np)
回憶人生事件時,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事特彆容易想到。
玫瑰色回憶(Rosyretrospection)
美化過去的回憶,往往比實際情況更好。
自身相關效應(Selfrelevanceeffect)
與自身相關的訊息較易回想,與他人相關的較不易。
來源混淆(Sourceconfusion)
把偶發事件的記憶和其他資訊混淆,造成扭曲的記憶。
間隔效應(Spacingeffect)
比起無間隔的重複接觸,有間隔的重複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延遲效應)
鎂光燈效應(Spotlighteffect)
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後綴效應
在資訊尾端加上不須記憶的項目,會使前麵須記憶的項目變得特彆不易記住。這是近時效應的一種應用。
可暗示性(Suggestibility)
回想事情時,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內容會受扭曲。
伸縮效應(Telescopingeffect)
認為近期的事比實際久遠些,久遠的事比實際近期些。
考試效應(Testingeffect)
反複書寫比反複閱讀更容易記住資訊。
舌尖現象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關的東西,卻難以想起全部。導致在向他人敘述時,說到一半突然卡住。
逐字效應
話語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記住。
雷斯多夫效應
醒目的事或特彆強調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記住。
蔡格尼效應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斷的事情會記得更清楚。
基本比率謬誤或基本比率忽視
隻關注針對性的資訊,忽略一般性的資訊(基本比率),導致不恰當的認知。例如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然而由於酒駕者占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駕者的比例不會那麼高。
合取謬誤
認為較特殊性的情況比較一般性的情況更可能發生。例如對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義者會做的事時,認為某人是替婦女辯護的律師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師的可能性更高。
賭徒謬誤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幾率會較小,或多次未發生則未來發生的幾率會較大。
逆賭徒謬誤
認為幾率很小的事發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熱手謬誤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幾率會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來做某事很成功時,認為他未來做同一件事也會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隻是隨機與巧合導致。
回歸謬誤
非常態的甲事發生以後,用乙措施處理後甲事扭轉,便斷定乙措施可扭轉甲事。然而非常態的事發生後,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較接近常態的事。
檢察官謬誤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無辜的幾率”很小的情況。
辯護人謬誤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犯罪的幾率”很小的情況。
多重比較謬誤
廣泛比較二個群體的各種特征,從中找出有明顯差異的幾個,宣稱它就是造成二個群體不同的原因。
德州神槍手謬誤
即“先射箭再畫靶”,常指統計研究做出結果後,把其中的集群當做有統計意義,然而實際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隨機產生。
對樣本數不敏銳(Insensitivity&nplesize)
評估統計數據時,未考慮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觀察到極端結果。
戲局謬誤ludicfallacy
過度使用統計與幾率預測未來。
&narafallacy
過度相信數據、依賴數據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
&nplingbias
亦作以偏概全,即以局部事例解釋整體原因。
預篩選偏差(Prescreeningbias)
篩選樣本時預先排除了某些不應排除的樣本。
排除偏差(Exclusionbias)
研究進行時不當排除某些看似不符預期的樣本。
選擇性觀察偏差(Observationselectionbias)
觀察時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條件的限製而篩選了樣本,因而得出不適當的結論。例如問卷調查到的人一定是個性熱心、願意填問卷的人,因而其結果未必能反映不熱心、不願意填問卷的人的想法。
觀察者期望效應
由於研究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中不適當地操作實驗或詮釋資料(參見受試者期望效應)。
受試者期望效應
由於受試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地扭曲了回報內容。常見的例子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或偽藥效應
給予無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改善。
反安慰劑效應或反偽藥效應(Noceboeffect)
給予有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惡化。
實驗者偏差或期望偏差
實驗者傾向相信、認可、發布符合他們期望的結果,而不信、貶低、棄置不符合的。
*經費偏差(Fundingbias)
選擇研究方法或詮釋研究結果時,傾向迎合經費提供者的立場。
社會期許偏差
說明自己的看法時,傾向於多報符合社會期許的意願或實情,而少報不符合的。例如詢及是否有不良嗜好、性伴侶數量時,會有意或無意地隱瞞或淡化實情。
......
有*號的是我自己標注的額外記憶的項,不是用在本書中的標記。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明兩天會在老書與本書中隨機掉落同人番外創作資料注釋等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