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沒在家嗎?”柳江荷問道。
“這小兔崽子,這陣子神出鬼沒的就喜歡往縣城裡跑,這不,大清早就走了。”劉二嬸口中責怪,不見她有什麼怒色。
“江明找到媳婦了沒?會不會是找了個縣城裡的媳婦?”柳江荷拿了一個小凳子坐下來,打趣的說。
“誰知道呢,他跑縣城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也不見他帶個姑娘回來。”
柳三嬸之前也懷疑江明是不是找了個縣城裡的媳婦,可柳江明跑縣城已經跑了三四個月了,也沒見他露出一點風聲。
問了幾次他都說沒有,柳三嬸也懶得管他了。
柳三嬸不知道,柳江荷知道。
從七九年放寬政策後國家就鼓勵個體經濟。
可絕大部分的老百姓還是願意捧鐵飯碗,大家都覺得,鐵飯碗穩當。
更不要說老實巴交的農村人,根本不懂什麼叫買賣,他們更願意守著祖宗的一畝三分地生活。
這股風這兩年才吹到蜀州,山城已經開始有腦子靈活的在做買賣了,就像秀玲一樣。
柳江明年輕、聰明,他也感受到這風向的變化了。
他這陣子,是去跑買賣了,他在村裡收了一些的蔬菜、豬肉、臘肉之類的,拿到縣城去賣,又幫老鄉買一些農具、種子回來。
上輩子就是這段時間,他回來跟柳三叔說,他想弄個農產品店,買化肥、種子和各種農產品。
柳三叔沒有同意,他覺得他兒子是不務正業。
再說了,他作為柳家村的村支部書記,自己的兒子做這種生意,不是以權謀私嗎?
柳江明很氣憤,他覺得父母的思想太老舊了,無法溝通,於是就常住縣城和朋友合夥做生意,很少回來。
他是他們這一代人裡,最早富起來的那一批人。
隻是一開始沒有合夥經驗,賺到了一點小錢後和朋友鬨得不歡而散,又折騰了五六年以後,生意才越做越順。
柳江荷心思動了動,對柳三嬸說道,“三嬸,什麼時候江明回了,來吱我一聲,我有點事想請他幫忙。”
“這小兔崽子能幫得上你的什麼,你和三嬸說,三嬸幫你辦!”
柳江荷想了想,說道,“三嬸,你知道嗎?現在上麵鼓勵個體經濟了。”
“什麼個體經濟?”柳三嬸有點不明白。
“就是個人做買賣,賣賣東西。”
“這不是投機倒把嗎?”柳三嬸驚道,“這上麵不是不準嗎?”
“那是以前,三嬸,從七九年開始,上麵就放寬政策鼓勵大家做買賣,這次我去山城,有好多人開小吃店、開服裝店。”
“你看我們農忙的時候是很忙,忙過了都是閒著,我的意思是問問江明,我想做點小買賣,他能不能幫我。”
柳三嬸有點懵,愣了半天,說道,“這個怕是要問問你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