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顧清霜的嚴格篩選,十名巡察使被任命,每人負責一片區域。這些人不僅忠誠可靠,還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基層經驗。有的是護商軍退役的老將領,有的是商會中資曆深厚的顧問,還有幾個是情報網中隱退的骨乾。
在授命儀式上,葉長歌將一枚刻有“巡察”字樣的銅牌交到每位巡察使手中,語重心長地說道:
“你們代表的不隻是我葉長歌,更是嶺南百姓的希望。凡是發現腐敗、失職、徇私枉法者,務必鐵麵無私、嚴懲不貸!”
一位身材魁梧、神色冷峻的巡察使抱拳行禮:“屬下定不辱使命,誓為嶺南百姓伸張正義!”
巡察使上任後,立即展開第一次全麵巡察。
在某個偏遠鄉村,一名基層官員因涉嫌收受賄賂而被舉報。這名官員剛上任不久,便私設田賦,還借口籌集鄉村建設資金向商隊收取保護費。
巡察使李仲延率人突襲檢查,發現了官員賬簿上的問題。
“好一份巧妙的賬目,你真以為隱瞞得住?”李仲延冷笑著將賬簿甩在官員麵前。
那官員臉色慘白,強辯道:“這是鄉民自願捐助,與我無關……”
李仲延一聲冷哼:“捐助?幾百兩銀子連賬目出處都沒有?把他押下去,解送回府聽候發落!”
巡察行動引發了不小的震動。短短一個月內,數十名不合格的基層官員被撤職,一些隱藏較深的地方勢力也被清除。這種高效而果斷的處理方式,不僅整頓了基層秩序,還令嶺南百姓對自治模式更添信心。
基層自治在嶺南核心區域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後,葉長歌決定將這一模式逐步推廣至更廣的範圍。
推廣策略
1.區域分批:以嶺南現有的交通要道為中心,逐步向周邊擴展,確保主乾商道的安全和治理優先提升。
2.區域評估:顧清霜負責調查每片區域的政治、經濟、民生狀況,確保自治模式能夠因地製宜地實施。
3.人才調配:蘇錦瑟負責從現有的基層官員中選拔表現出色者,派遣至新區域任職,同時輔以巡察使進行監察和指導。
在一次核心會議上,蘇錦瑟提出了一個新的構想:“我們不僅要推行統一的基層管理,還要因地製宜地解決地方問題。例如南部山區的流寇問題和沿海漁民的糾紛問題,必須製定更具體的政策。”
葉長歌對這個提議非常讚同,命她率領一支工作組前往南部山區,開展針對性的試點工作。
南嶺山區,地形複雜,人煙稀少,一直是流寇出沒的重災區。此前,葉長歌的商隊多次遭遇襲擊,損失慘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錦瑟和她的團隊帶著一係列新政策抵達南嶺。
政策內容:
1.以工代賑:雇傭山區貧民修建道路和哨所,用工錢代替直接救濟,緩解生計問題。
2.赦免歸化:對自願投降的流寇,提供安置機會,讓他們成為護商軍或工匠。
3.獎勵舉報:設立舉報製度,鼓勵百姓提供流寇線索。
起初,流寇們並不買賬,甚至發動了一次規模不小的襲擊。但在護商軍的堅決反擊下,流寇頭目被擒,其餘餘黨紛紛逃散。
蘇錦瑟趁機張榜招降,並發布了一條令流寇驚愕的告示:“投降者,免罪並授田。拒不歸降者,株連三族!”
這條告示極具震懾力,不少流寇懾於威嚴,主動前來投降。蘇錦瑟嚴格按照政策接納了他們,並組織他們參與道路建設和治安巡邏。
與此同時,另一組官員在沿海地區解決漁民糾紛。沿海漁村的經濟以捕魚為主,但由於捕魚區劃分不明確,經常爆發爭端,甚至發生械鬥。
巡察使張景然前往調解,召開了一次漁民代表大會。在會上,他提出了捕魚區域劃分的構想,並設立漁民自治委員會,讓漁民自己管理日常事務。
一名漁民代表質疑道:“我們憑什麼相信你們不會偏袒大漁行?”
張景然從容答道:“這正是為何要你們自己管理。我們不偏袒任何人,權利在你們手裡,但規則必須得到遵守。”
經過一番討論,漁民們終於接受了這項提議,並成功製定出一份互不侵權的捕魚規則。此後,沿海地區的糾紛大幅減少,漁民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經過多方努力,嶺南的基層自治模式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體係,不僅解決了地方的民生問題,還極大地鞏固了葉長歌團隊的統治基礎。
在一次巡視中,葉長歌聽聞一位普通農民的感慨:
“以前我們總覺得朝廷的官老爺遙不可及,可如今葉大人的巡察使和地方官就像咱們的親人,有了問題隨時能解決。”
這句話讓葉長歌心中一陣滿足。他明白,嶺南的改革才剛剛起步,但隻要民心所向,他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接下來,我們要為自治賦予更多的深度,讓嶺南成為真正的模範之地。”他對身邊的顧清霜和蘇錦瑟說道,眼中透著堅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