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嶺南穀地,晨光透過新修的木砌倉壁,灑在正在卸載商旅貨物的碼頭。久違的喧鬨再次回蕩:馱馬嘶鳴,商人在安排行裝,村民們忙碌而有序。村口高懸的“嶺南商盟”旗幟隨風獵獵,標誌著新的秩序已然建立。
戰爭摧毀了嶺南與周邊村寨的陰溝陽關,許多舊盟村寨曾因支持敵對陣營而停商三載,如今的第一項任務,就是修複這些合作關係。
葉長歌帶領蘇錦瑟及商會代表,率隊前往玉溪寨、南坪寨、岩前村、馬嶺莊等地,親自致信與麵談,說明現在盟約已穩,防禦已固,重啟通商既是雙方利益所需,也是和平的象征。
在玉溪寨門前,他與寨主當麵交談:“若能恢複出產茶葉與竹筍,我們嶺南商盟可提供護送與銀票支持,也歡迎你寨設立驛站為交流點。”
寨主激動地回道:“我們寨中老百姓盼了太久商旅歸來,若是葉寨主說到做到,我寨願投入最多竹材與民力。”
協議於篝火旁公開簽訂,村人掌聲驟起,彼此心中的裂痕也隨著言約修複。
次日,玉溪寨率先派出三十載豐程的馱隊,載著500擔茶葉與新鮮竹筍穿過嶺南碼頭,交易商旅絡繹不絕。
同樣行動,在南坪寨,協商後,一批藥材與麻布也隨車而來,供領地村民與南洋商旅置換。
數周之間,舊盟村寨與嶺南商盟重建信任,交易線路逐步恢複、貨物流動自東南向北推進,形成一個全新的物流環。
成功修複了內陸貿易網絡後,蘇錦瑟提出下一步戰略:拓展南洋商圈,借助海上貿易將嶺南推向區域繁榮的前沿。
她在商盟會議廳上說:“我們的商盟已經穩固,但若想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必須走出內陸,接入南洋——那片蘊含香料、珍珠、寶石與絲綢的海域。若不麵對海洋,就不算真正的通商共和國。”
會議中,她掏出一張詳儘的貿易地圖:從嶺南港口至南洋群島的航線清晰可見,標記著香料島、珍珠灣、寶石礁等重要節點。同時列出多種優質商品計劃——香料(肉桂、丁香)、海貝母珍珠、珊瑚雕飾、紅木家具、葡萄糖飲料等總共八大類。
蘇錦瑟提議:
1.建起臨時船塢,留用商盟提供木材與勞動力。
2.招募有航海經驗的南洋水手,並收儲小型帆船三艘。
3.締結南洋貿易協定,承諾“先交易、後繳納”模式,吸引當地商戶入盟。
4.引入“貿易擔保製度”,對南洋商提供風險保證,一旦延遲或失約,將由嶺南商盟賠付銀票與新貿易額度。
這一套計劃得到了村中長老、各寨代表與商會長老的一致支持。大家認為,僅憑陸地貿易已難以實現更大突破,唯有海路才是嶺南崛起的真正鑰匙。
翌月初,嶺南港口迎來久違的鑼鼓與帆影。三艘小帆船被命名:“嶺南第一號”、“錦瑟號”和“長歌號”。帆上掛起橙黃色商盟旗幟,船頭雕著龍形,象征嶺南的榮耀與遠航決心。
商會出資銀票發放雇傭水手百餘人,顧清霜手書職責條令,布置夜間哨塔與簡易信號旗。她說道:“南洋航行風險雖有,但若不試,不知深淺。嶺南其實比任何人都更需要這一步。”
在社區廣場,葉長歌向出發的水手們宣布:“南洋之路不是征服,而是貿易互通。代表我們的不僅是貨物,還有我們的信用與信念。記住,歸來之日,我們將以品質與誠信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水手們齊聲:“嶺南出航,歸來必豐!”
港口街道恢複熱鬨,馬隊與駁船不斷到訪,商旅上岸即來自各地。村中新設立的兌換所忙得不可開交,本地茶葉與竹筍與南洋香料換銀;再由米食商與布商售出貨物。
村寨各勢力紛紛派代表駐港,這些人身著嶺南商盟統一馬甲,肩挑商包,日夜護衛著交易秩序。碼頭上的舵手與顧客之間爆發著笑聲與砍價聲——三個月前幾乎無人的碼頭,又成了嶺南的“經濟脈搏”。
與此同時,村中設立的貿易學院也慢慢籌建好幾節課:由歸順者講授絲織工藝、南洋飲食、舵盤導航等知識,村裡幾位青年已在課堂上認真記筆記,有的更在實踐甲板上清洗槳板。
回首數月前鼎沸的戰火,如今成為了遙遠的噩夢。許多曾經觀望敵對勢力的小寨代表,如平江寨轉離陣營的二公子,主動登門到港口,參加貿易開幕,手持銀錠笑著說:“從今往後,我們與你一道商路相通。”
岩前村、馬嶺莊、玉坪村等二十餘村寨先後與庭簽合同,村中多有歡迎宴與盟誓儀式。葉長歌親臨讓他們在商盟衊板上簽名,承諾“守信互助”,一時村寨雲集,場麵威儀。
連遠在邊遠山區的新田寨,也派出三老兌口糧至碼頭,希望下次再送幾箱高粱及手工藝品。
這番商旅與拓海行動,使葉長歌聲望再上層樓,不再隻是“戰時領導者”,更成為“和平年代的經濟護衛者”。
民眾敬畏他歸來,婦孺主動上前拜謝;商旅主動遞上銀票與貨物贈禮;濕漉漉的碼頭上,人人都喊他“嶺南村王”,亦稱“我們信的那個青年”。
村中老人張掌櫃笑著迎上葉長歌:“我這一生,見過風雨,也見過波濤,但真正讓我相信你的人,自是讓村莊平靜後的全盛景。如今連那商盟旗也感人心!”
葉長歌拍了拍他的肩:“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有你們信任,我便無後顧之憂。”
風起南洋,帆影再現。嶺南港的晨霧尚未散儘,三艘帆船已破浪而出,載著嶺南的茶葉、竹筍、藥材與陶瓷,向著南洋海域進發。甲板上,葉長歌站在船首,望著遠方水天一色,心中無比篤定。
他知道,此去南洋,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場民生之戰,是嶺南擺脫區域孤立、融入大勢的起點。
船隊出發的第五日,海麵忽起狂風。波濤如山,雨點砸在甲板如萬鼓齊鳴。水手係緊纜繩,艉舵手咬牙穩控方向,整支隊伍如一張繃緊的弓,葉長歌不時親自上陣巡視。
蘇錦瑟雖未隨行,但她安排的**“遠航補給包”此時發揮了作用,船上設有密封木櫃,內儲乾糧、醃肉、薑湯與常備藥物。更有顧清霜留下的“風信圖”**,提前預測風勢,大大減少損耗。
數日苦撐後,終於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傍晚,船隊抵達南洋第一站——【象嶼港】,這是個由多個小島組成的天然港灣,盛產珍珠、香料、紅木與海石花等特色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