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山水透著一片金黃。村莊經受戰火與商道雙重洗禮後,不再是單一的農田小集,而漸漸顯露出區域中心的雛形。而這一切,都是葉長歌三人——他本人、顧清霜與蘇錦瑟——精心布局、共同推動下的成果。
為增強區域影響力,葉長歌提出在嶺南東遼路設立**“山南盟議所”**,邀請玉溪寨、南坪寨、岩前村、古山堡、馬嶺莊等鄰近村鎮代表,定期商議農業產量、商路修繕、防務調配與信義執行等事宜。
首場議會在嶺南村的穀倉廣場舉行。議桌四周圍坐的代表們,是區域內有決策權的長老和寨主。他們先輪流彙報各自近況:玉溪寨反映茶葉外銷及稼穡增量;古山堡談及重修護道橋梁迫切;岩前村陳述民防隊訓練仍需協同演習;馬嶺莊則希望拓寬山溪木材運輸通道。
葉長歌站在簡易講台前,拿出一份名為《嶺南盟約》的卷軸,大聲道:
“各位先是戰火如今皆願息爭;我嶺南願建盟製,七項盟事供大家監督實施,村寨共榮。認可者,即可簽約成立山南盟。”
代表們審視那條盟約,上麵列明“貿易通道共享、武裝合作、商票互保、資源調度、信信賠償、仲裁機製、輪值巡守”。眾人沉默片刻,古山堡的矮寨主鄭然首先起身,他輕拍桌麵:“若葉公子能兌現,這條山道豈不比南洋之路更難走?我古寨簽了!”
其餘紛紛應諾,最終所有代表按手印立盟,場中歡聲雷動,盟旗升起,盟意昭昭。
隨著盟約確立,區域內合作逐步細化:
?糧草與防護:玉溪寨負責供糧支持,嶺南負責訓練防民兵並設常駐兵營;
?道路交通:南坪寨提供勞動力重修北嶺迤邐古道,馬嶺莊出資設立商路驛站;
?貿易流通:岩前村與古山堡分彆作為南北出入口,負責關卡檢查與銀票兌換;
?後勤協幫:借由蘇錦瑟設立的聯盟商倉,供各村統一倉儲備貨;
?情報共享:顧清霜的斥候小隊深入各寨駐地,負責日報與突發情報之間傳遞。
如此部署,使嶺南村雖是盟首,但受用資源與管理權得到合理分攤,盟內權力均衡,區域輕賈重義情緒愈來愈濃。
戰爭與經濟帶來的壓力,已被彼此信任所解,而這一點,將決定他們能否抵禦更多未知的外患。
戰爭結束後,顧清霜沒有放緩腳步,而是繼續擴展已建立的情報網絡,她主導在山南盟各村設立情報前哨塔。
每座哨塔配備三位哨兵輪值,配套信號彈與旗語係統,互通範圍覆蓋東山嶺與北嶺穀地——隻需輕輕一報,便可調動聯盟兵力。
顧清霜親自編寫情報手冊,教導盟兵辨識敵跡、偵察中帶來的最低誤差,從磨礪原始防禦情報到全區域預警,能力已大幅躍升。
與此同時,她還成立**“嶺南布隱社”**。這些線人不是隻賣情報,而是深入聯姻寨內,觀察日常用糧、武器儲備是否通過正規商道進出,還是存在“第三地交易”。
上下遊寨中賄賂與腐敗線人亂象浮出水麵,在顧清霜的實測係統下被曝光,引起盟內廣泛反思。
某日在岩前村寨主家宴中,她當場出示地圖與賬簿對比,指出“第三地金流共計八十二兩銀票”,寨主雖臉色微變,卻被盟中代表一齊舉證後不得不承認,並主動提出用增加賑濟金繼續支持盟用。
此舉並非懲罰,而是商會信用機製的顯示:聯盟不可淪為個人營私,而必須共治共享。
這樣,情報不僅監外,也監內,讓村寨領導對顧清霜既敬且畏,也更服從盟中核心法規。
情報係統阻止了兩次可能的商賈綁架與寨內兵權快速改動:一次是沙嶺幫派人試圖滲入岩前寨,綁架貨使;一次是平江寨內部元老欲以武奪商權欲標兵寨門。顧清霜出麵鎖定施壓與上報,令兩事件在無血腥發生下平息。
她的影響力愈發滲透至村民與村寨間,對聯盟的穩定發揮了決定作用。這種“靠鎮而不靠力”的管理方法,也讓商盟更顯智慧。
晨光掩映下,山南盟議所重新設立於嶺南村東側的穀倉廣場,柴火香與茶煙繚繞,人聲鼎沸。隨著區域聯盟的穩固,葉長歌、蘇錦瑟與顧清霜計劃興建更大的商貿網絡,切實打造連接南洋、中原與東西嶺南的新通道。
1.建立南洋分舵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