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詔書一重接一重,引起的浪潮一重比一重高。
而間接讓天子頒下這三封詔書的陸承安卻沒有受到半點影響。
當初他給天子提議,若想要扼製世家門閥,為尋常百姓開龍門則是必要之舉。
但具體怎麼做陸承安並未點明。
因為時機未到。
但北齊天子的魄力遠超他人。
借助陸承安的提醒,很快便想出了自舉這個方法。
不管是世家門閥還是尋常百姓,都有資格通過自舉為官。
但最終究竟是誰能通過這個方法擠進龍門,隻有天子說了算。
也就是說,天子完全可以暗地裡操作,選用自己看好的,能夠輔佐他卻又不是世家附庸的人才。
雖然他也知道,以如今天下百姓的平庸程度,想要跟世家門閥抗衡幾乎是不可能。
但至少也有一份希望,種下了一顆種子。
任何一項製度和策略都要在實踐中一點點去驗證,去完善。
自舉製或許或有各種各樣的弊端,可至少給了尋常百姓一個能夠真正挺直腰杆做人的機會。
陸承安心知肚明,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或許用不了多少年科舉製就要出現在這個世界了。
科舉製其實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九州天下雖然是超凡世界,這裡擁有一大批可以搞來搞去的超級高手。
但治理國家跟修行完全是兩個概念。
修為再高,也不一定就能治國為政。
相反,修為越高的超凡者,越無法真正落到實處且接地氣的去為尋常百姓謀福祉。
而一個國家百姓的生存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國力和國運。
若舉國上下所有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些百姓必然會走上反抗的路線。
屆時,也必然會有同等級的超凡者站在這些百姓一方,口中打著為民請命的口號,實則隻是為了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
所以如何治理百姓依靠的不是超凡力量,而是真正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
隻有從百姓中選出合格的官員,才能或多或少的為百姓做一點事。
天子在陸承安的書樓裡看了大半年的書,已經漸漸摸索出一條思路來。
隻是過去始終沒辦法捅破那層窗戶紙,抓不住那一閃而過的靈感。
經過陸承一點撥,他立即就有了對策。
自舉製便是結果。
不過這些事就算鬨得再大,吵得再凶,也影響不了陸承安半點。
他依然該做什麼做什麼,每天給弟子們上課,偶爾去看看璃月。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這段時間書院裡又多了七八個學生。
是書院附近一些居民家的孩子。
有大有小,大的十來歲,小五六歲。
書院在這裡成立一年多,隔壁的一些鄰居們早就知道這裡是讀書的地方。
隻是迫於階層的差彆,他們從來沒敢有過半點奢望。
後來還是因為大嫂的緣故,才知道書院並非是某個世家門閥的私塾,他們這些底層百姓如果想入學隻需要繳納一份不算貴重的束脩就行了。
這些鄰居這才把孩子往書院送了過來。
那時候天子尚未頒布自舉製,他們送孩子讀書也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識得一些字,將來至少也能因此找到一份比他們自己現在更好的謀生之路。
陸承安自然不會拒絕的這些孩子。
雖然並沒有將他們收為親傳弟子,但也還是趁自己在的時候儘心儘力的幫助他們開蒙。
在傳道授業上與陳淵他們並沒有什麼差彆。
隻不過是沒有將那篇浩然養氣篇傳給他們罷了。
書院裡漸漸熱鬨了起來,像陳淵這種已經跟隨陸承安學了將近兩年的弟子,自然而然的就承擔起了代師授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