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西廂,內閣值房。
窗欞半開,卻驅不散政務堆積帶來的沉悶。
巨大的紫檀木公案上,奏本堆積如山,貼黃紙條如同枯葉般點綴其間。
整個大廳彌漫著墨香、汗味和一絲若有若無的醒腦藥油氣息。
首輔楊士奇端坐首席,灰白須眉下目光沉靜,正凝神批閱一份戶部關於河南漕糧損耗的陳情。
他筆鋒懸在“沿途州縣折損三成”的刺目朱批上,眉頭微蹙,這損耗裡,多少是天災,多少是胥吏層層剝皮的“常例”?
次輔楊榮坐在他下首,指節有節奏地叩擊著案上一份兵部催要軍械的急報貼黃,眉宇間帶著幾分不耐與思慮。
末席的楊溥則正埋首於一堆工部劃撥河南黃河的物料清單之中。
他的身旁侍立著一名工部都水清吏司的員外郎,正緊張地翻動賬冊,手指在算盤上飛快撥動,劈啪聲在沉悶的空氣裡顯得格外刺耳。
一位輪值的翰林修撰,也剛為楊溥解答完一個前朝河工舊例的出處。
此時正垂手立旁,目角掃過案前的那堆單據算盤,臉上寫滿了讀書人對錢糧俗務慣有的疏離與輕慢。
“東楊公,”一個中書舍人輕步入內,低聲打破沉寂,“兵部王部堂又催問兵械撥付的批文,庫房那邊等著清點裝車,今日要啟運一批往宣府。”
楊榮(東楊公)被打斷思緒,眉頭鎖得更緊,擱下筆,沒好氣地哼了一聲:
“催!催命似的!他王驥仗著自己進士出身,又在邊鎮帶過兵,就以為閣部裡也能由著性子來?真當自己是文武全才、諸事通曉了?”
“宣府是急,可這兵械甲胄的程文批冊是能糊弄的嗎?這廝如今文不文,武不武的,愈發驕橫起來了!”
話雖如此,但他還是揉了揉發酸的手腕,起身又道:“罷了,本閣這就親自過去,省得他來堵在閣門口聒噪。”
楊榮走後,值房內凝重的空氣似乎鬆動了幾分。
幾位等待召見的中低級官員,得了片刻喘息,低語聲便在角落裡悄然彌漫開來。
隔壁一位等著向楊士奇回稟漕糧複核結果的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趁著身旁通政司參議續茶的當口,搖頭苦笑,低聲感歎:“王部堂(王驥)也是不易,邊鎮催逼如火,閣老們卻得四平八穩,一步錯不得。這夾板氣,夠他受的。”
那通政司參議端起新續的茶,湊到嘴邊吹了吹浮沫,眼角餘光瞥了眼內廳緊閉的門,這才壓著嗓子接口:“誰說不是呢?可這上頭……終究是‘黃口小兒’坐龍椅,萬事皆賴三楊定乾坤。快?快則易亂,慢則生變,難啊!”
他呷了口茶,嘴角撇了撇,聲音壓得更低,“說到底,咱大明這駕馬車,眼下還不是前頭幾位老大人費力拉著?後頭還得時刻防著那‘沒卵子的’在車軲轆底下使絆子!想指望那小祖宗?”
他朝乾清宮方向努了努嘴,嗤笑一聲,“讓他再長幾年,能夠著禦案的邊兒再說吧!”
這番將小皇帝徹底排除在決策核心之外的議論,引得旁邊幾位等待的官員會意地交換著眼神,嘴角全都勾起無聲的譏誚。
一位捧著河工預算冊子候著的工部郎中,顯然也聽到了,他臉上帶著看熱鬨的戲謔,湊近半步插話道:“嘿,說起那小祖宗,前日經筵上的事兒,你們聽說了沒?”
他故意頓了頓,吊人胃口似的,見目光都聚過來,才接著道,“聽講經的李博古回來說,小陛下竟問‘王若不察民瘼,何以尊之’?好家夥!九歲稚童,倒問起這等深奧話頭了!”
“哦?真有此事?”
戶部主事和通政司參議都露出訝異又好奇的神色。
“那還有假?”工部郎中仰起頭,一臉的篤定,“李翰林當時那臉,唰一下就綠了!支吾了半天,才憋出句‘聖慮深遠’……嘖嘖!”
他學著李翰林窘迫的樣子,引得周圍幾人發出低低的嗤笑。
聽著周圍同僚的回應,他自己也不屑地哼了一聲:“依我看呐,八成是哪個翰林庶吉士私下裡嚼舌根,議論朝政,被這深宮裡的奶娃娃聽了一耳朵去,鸚鵡學舌罷了!”
“正是此理!”通政司參議立刻附和,語氣同樣輕蔑,“這小皇帝,養在深宮婦人之手,哪懂什麼民瘼不民瘼?隻怕他連宮門外米價幾何都不曉得!”
他話鋒一轉,帶著赤裸裸的鄙夷指向另一個目標,“至於那沒卵子的……”
他冷哼一聲,聲音裡充滿了厭惡,“……米價他肯定門兒清!聽說他有個乾兒子就在通州管著漕糧,那庫房裡的陳年黴米,都能被他們倒騰出新米的價兒來!這豎閹的手,伸得當真是比驢吊還長!”
他這番對王振貪腐的赤裸指控,配上那粗鄙卻形象的比喻,瞬間戳中了在場不少官員的痛處和怨氣。
值房角落裡頓時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低低哄笑。
儘管夾雜著老實持重者的幾聲“噓——小聲點!”的提醒,但堂內氣氛已充滿了對權閹的鄙夷和對幼帝的嘲弄。
內廳裡,楊士奇雖在批閱奏章,但耳力猶在,這些壓低的議論隱隱飄入耳中。
他筆下未停,隻在心中微歎一聲,群臣這種心態,他心知肚明,也默許其存在。
一個九歲尚未親政的皇帝,在帝國龐大的官僚群體麵前,天然就是被保護和教導的對象,而非真正的決策者。
他需要的是穩定,是“主少國疑”時期的平穩過渡。
至於小皇帝偶爾顯露的“早慧”?
楊士奇雖有憂患,但他更希望是身邊近侍的刻意引導或孩童的偶然靈光。
眼下最緊要的是,王振的跋扈和其黨羽的貪瀆,卻已愈發長成朝堂的毒瘤,甚至開始侵蝕大明的根基。
就在旬日之前,他與楊榮、楊溥三人聯名,以最隱秘穩妥的渠道,將一份密奏直送慈寧宮!
奏中詳陳了王振及其黨羽在宮禁、廠衛、工部采買、乃至邊鎮軍需中弄權、貪墨、安插私人、阻塞言路的種種劣跡!
他們懇請太皇太後以雷霆手段,整肅內廷,遏製王振,否則國本動搖!
但這份密奏送出之後,卻如石沉大海。
太皇太後,您究竟是何意?是有所顧忌,還是……等待時機?
等待的煎熬,遠比處理眼前的政務更讓人心力交瘁。
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壓下翻騰的思緒,將目光重新聚焦在案頭那份戶部漕糧損耗的陳情上。
罷了,眼下能做的,唯有恪儘職守。
楊士奇緩緩吐出一口濁氣,手腕輕轉,筆鋒落下,在手底奏本上清晰地寫下:“該部所奏尚屬詳實,惟開支浩繁,著再核減三成具奏。”
繁雜的國事如同潮水般重新將他淹沒,暫時衝淡了那份懸而未決的焦慮。
而下首的楊溥則沒有首輔的這麼多憂思,他仿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數字世界裡,對周圍的議論充耳不聞。
楊溥信奉的是務實,是解決眼前一個個具體的錢糧物料問題。
至於皇帝是英明還是懵蠢,對他而言,遠不如眼前的預算平衡來得重要,隻要三楊同心,內閣運轉如常,這大明兩京十三省的江山就亂不了。
為省時間,趕往兵部的楊榮特意選了那條穿過西華門禦苑的近路。
謄筆書吏提著文書匣子,在前引路,楊榮身著常服青袍,跟在後麵步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