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電動車,陳舟將砂鍋小心的夾在兩腿當中。
感慨馮大爺的經曆,感謝他的傳授贈予是一回事,麵對這口砂鍋,陳舟也不由得高興地抱怨起來:
“哼,沒定向就是不行!”
“我一個賣包子的,怎麼給我刷出來一個砂鍋的情報!”
“這我也用不上啊。”
...
回到家後,他仔細地將砂鍋清洗乾淨。
終於能好好端詳一番。
這口老舊的砂鍋,整體給人一種敦實厚重的感覺。
商用版本也個頭夠大,拎著就沉。
其表麵呈現出暗紅色,布滿了細小的氣孔,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一些小白點,應該是製作工藝中提到的螺殼。
再看鍋身,外側積的煙漬陳舟洗不乾淨,鍋底部更是一片黢黑。
難以想象這口鍋曾經熬了多少碗粥出去。
要說從外表上看著,隻能算是一件老舊的普通砂鍋,鍋沿還碰了幾處小豁口。
但砂鍋裡麵,陳舟在清洗過後,發現竟然有一層溫潤如玉的釉質。
摸上去手感光滑,和粗糙的外表形成強烈的反差。
“這就是歲月的包漿吧。”
拿到這口老砂鍋後,陳舟也有些躍躍欲試。
不過家裡確實沒有小米,也沒有玉米麵,隻能先煮一鍋最基礎的白粥了。
陳舟記得老馮頭的秘訣。
米,需要洗,但不能和蒸米飯那樣,淘那麼多遍。
一遍就行,洗掉表麵的灰塵。
這樣做出來的粥,才能足夠粘稠。
仔細一想,這既是馮大爺的經驗,也有著一定科學道理。
米粒表麵也有一定澱粉,看淘米水就能知道——顏色發白盆底還會沉澱。
如果都洗出去,蒸米飯會粒粒鮮明,那就不適合要求口感粘稠的米粥了。
陳舟想到前幾天做的海鮮粥,林女士估計是認真的把米淘得很乾淨。
除了淘米之外,下鍋也有講究。
淘好的米直接下鍋,米粒更完整,口感還有一點彈牙。
而泡過之後再下鍋,米粒則會開花爆腰。
上次的粥......林女士確實泡過了。
最後,關於煮白粥,馮記粥鋪還有一個“自己在家做,根本沒必要”的技巧——去米留漿。
下入大量的米,熬出米漿,讓米粥儘量粘稠,而米粒還能保持完整。
然後還得把米再撈出來,保持水:大米10:1的比例。
陳舟確實是在家裡做,
但他沒聽老馮頭的,做法直接參照了“自己在家做,根本沒必要”的進階技巧。
大火煮沸,再撈出多餘的米,轉文火慢煨。
看著鍋中“咕嘟咕嘟”冒出來的氣泡慢慢翻滾。這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20分鐘後,白粥熬好。
陳舟這邊已經備好了一葷一素兩個包子、一個鹹鴨蛋和一碟小黃瓜。
家裡就他自己,
隻能簡簡單單的吃一頓了。
不得不說,這認真用砂鍋熬的粥,跟隨便放在電飯鍋裡一扔,確實不一樣。
單舀出一勺上層米漿,不是那種稀騰騰跟淘米水也差不太多的東西。
呈現出溫潤的乳白,稠而不滯,滑而不膩。
湊近去聞,可以聞到特彆熨帖的穀物香氣,讓人莫名聯想到老家存放糧食的那間廂房。
連米帶粥一塊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