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如果自己的包子放出來,雙方可能都稱不上旗鼓相當的對手。
老姑夫婦把生意忙活成這樣,也挺可惜的。
...
晚上的時候,陳舟開始做生意,這次,換老姑過來了。
她看攤主,感覺有點眼熟。
隊伍排到老姑的時候,她不禁說道:“誒,你早上還到我店裡吃早點來著!”
陳舟笑著回應:“帶閨女吃的豆腐腦,您那油條炸的不錯。”
具體點了什麼,老姑確實是記不得了。
但她記得陳舟的包子。
這時候再被陳舟一誇,心裡也挺高興:
“小區的人,都說你這裡包子好吃,我今天也過來嘗嘗。”
沒有同行冤家,變成了商業互吹。
陳舟為她介紹起來:“我這主要賣肉包子,大夥說的應該就是這個。”
老姑看了看價格,兩塊五一個,跟自己店裡一樣。
其實這也是陳舟當初定價的來源之一。
老姑沒再多說什麼,買了四個肉包子,讓陳舟分裝兩個袋子,一三開。
看這意思,當場也想嘗嘗。
老話講,“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一千個食客,就有一千個包子。不同的人,吃包子時,關注的重點也不一樣。
老姑,更欣賞這份剛出鍋的熱乎——握在手上,燙手,嘴唇碰上,燙嘴。
但吃進去,也是真合老姑的口味。
這份溫度最初來自包包子的手,又經過了蒸屜的高溫,最後才呈現出現在的樣子。
老姑自己也包包子。
知道發酵需要溫度,醒麵需要溫度,蒸也得掐好時間。
把包子包成眼前這樣,年輕人挺厲害。
味道呢,她沒那麼專業,吃的出新鮮肉,好肉。
嘗過包子之後,老姑有點佩服眼前的小攤。
味道確實好,現包現做,而且是剛出鍋不久的。放在考試裡,這項還得額外加分。
於是本來要給老姑父也帶回去兩個的她,又湊回了陳舟的小攤。
“你這擺攤也挺辛苦的哈。”
陳舟隻能回:“我覺得還是開個店好一點,冬暖夏涼的,客人來了也有地方坐。”
“也就那回事吧,”老姑撇撇嘴,
“一年到頭,就賺個房租錢,還不如租出去。忙來忙去,我們兩口子還得吵架。”
因為陳舟這裡忙著生意,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在和她聊天的。
但這時候聽到老姑說起“還不如租出去”的話。
難免心裡起了想法。
脫口而出道:
“租給我吧。”
老姑沒搭話。
不知是把陳舟的話當成玩笑,還是真正考慮起來陷入了沉思。有那麼兩分半鐘沒言語。
陳舟估計她會給自己回一句,“我跟我老公商量商量。”
畢竟陳舟自己就這麼說過,這是一種委婉的拒絕。
但是沒想到,老姑是個挺痛快的人,很能當家做主。
她考慮了一會兒之後,跟陳舟說道:
“也不是不行。”
陳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