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當一個人年齡大約在,零至12歲的時候,常年經受家暴以及常年看著爸媽互毆的人在12歲之後忽然接受正常人的生活,具體會有什麼表現?
答:一個在012歲常年經曆家暴、目睹父母互毆的人,在12歲後進入“正常生活”時,其心理與行為表現會深刻烙印著童年創傷的痕跡,具體可從以下維度展開:
一、核心心理狀態:創傷後的“生存模式”延續
1.安全感的徹底崩塌與持續警惕
長期暴力環境讓ta形成“世界隨時會失控”的核心認知,進入安全環境後仍會處於“應激待命”狀態:對突然的聲音如關門聲、大聲笑)、肢體靠近如抬手、擁抱)極度敏感,會瞬間緊繃、屏息甚至發抖;習慣反複確認環境是否“可控”如檢查門窗、記住他人動向),難以放鬆。
這種警惕並非“膽小”,而是童年為了躲避暴力進化出的生存本能,即使危險消失,身體仍會自動啟動防禦。
2.信任係統的斷裂
最親近的父母既是施暴者,會讓ta對“善意”產生根本性懷疑:認為“好”是有條件的比如“現在對我好,是為了以後打罵我”),或“好”是短暫的“很快就會變糟”)。對照顧者、朋友的關心會下意識審視動機,難以相信“有人會無條件對我好”。
3.情緒調節的紊亂
童年從未學習過“健康表達情緒”父母用暴力宣泄情緒,而非溝通),導致ta的情緒像“失控的開關”:要麼極度壓抑害怕衝突,即使受委屈也沉默),要麼突然爆發被小事觸發時,會用尖叫、摔東西等極端方式釋放,複刻父母的暴力模式);麵對他人的情緒如憤怒、哭泣)會恐慌,因為童年的“情緒”往往與暴力綁定比如父母吵架前先發火)。
4.自我認知的扭曲
長期目睹暴力或被打罵,會讓ta將“暴力”與“自我價值”綁定:要麼認為“我是壞孩子,所以該被打”自我否定),要麼覺得“我必須強大到能控製一切,才不會被傷害”過度堅硬);麵對他人的肯定如“你很好”)會茫然甚至排斥,因為“被善待”與ta對“自己不值得”的認知衝突。
二、行為表現:用童年經驗應對“陌生的正常”
1.社交的“兩極化”
要麼極度退縮:害怕與人深交,避免談論家庭或內心想法擔心被發現“不正常”而被排斥),在集體中習慣坐在角落,沉默寡言。
要麼過度討好:為了“不被拋棄”,會無底線順從他人比如被要求做不願做的事時不敢拒絕),用“討好”換取表麵的安全,因為童年“聽話”可能減少被打次數。
2.對“親密關係”的矛盾拉扯
既渴望溫暖童年從未被穩定關愛),又恐懼靠近:當有人表現出持續關心如固定的問候、陪伴),會下意識推開“彆對我這麼好,我會依賴你,你離開時我會更痛苦”);若對方因此退縮,又會陷入“果然沒人會一直對我好”的自我驗證。
3.對“衝突”的極端反應
聽到他人爭執即使是朋友拌嘴)會瞬間僵硬、發抖,甚至想逃跑——因為童年的“衝突”必然升級為暴力;若自己卷入矛盾如被指責),可能突然沉默解離,切斷情緒感知),或反過來攻擊對方模仿父母“先下手為強”),無法用“溝通”解決問題。
4.對“正常生活”的陌生與不適
看到他人家庭和睦如父母開玩笑、耐心溝通)會感到割裂:既羨慕又懷疑“這是裝的吧?”);麵對規律的生活如固定的吃飯時間、睡前故事)會不安,因為童年的“規律”常被暴力打破,“穩定”反而讓ta覺得“不真實”。
三、隱藏的心理需求:修複創傷的“隱性渴望”
1.對“可預測性”的極致渴求
需要明確的規則和穩定的節奏如“每天晚上8點吃飯”“每周三見麵”),以此確認“不會有突然的壞事情發生”。模糊的安排如“改天再約”)會引發焦慮,因為“未知”等於“危險”。
2.對“無條件接納”的試探
潛意識裡希望被允許“不完美”:比如偶爾發脾氣、做錯事時,對方不會離開或指責。ta可能會故意“犯錯”如遲到、說刻薄的話),測試對方是否會像父母那樣“因我的不好而暴力”,若對方包容,才會慢慢放下戒備。
3.對“安全邊界”的強調
需要明確“我的身體和想法屬於自己”:比如被觸碰前需要詢問“可以抱你一下嗎?”),被要求做某事時可以說“不”。童年的暴力本質是“邊界被強行突破”,因此ta會對“自主選擇權”極度敏感。
4.對“情緒被看見”的渴望
不希望自己的恐懼、不安被否定如“都過去了,彆想了”),而是被回應“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這很正常”。童年的情緒從未被在意父母隻顧著吵架或打罵),因此“被理解”比“被安慰”更重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麵對他人善意時的典型反應:從“防禦”到“試探”
1.初期:困惑與警惕
對善意如遞水、分享零食、關心“你還好嗎”)會愣住,第一反應是“為什麼?”——因為從未體驗過“無目的的善意”,會懷疑對方是“想利用我”或“看我可憐”。可能會生硬拒絕“不用了”),或僵硬接受後默默記著“欠了人情”,急於用等價回報如加倍幫忙)抵消,避免“被抓住把柄”。
2.中期:試探與退縮
若善意持續,ta會小心翼翼地“回應”如微笑、說謝謝),但會觀察對方是否有“不耐煩”的信號比如皺眉、語氣變化)。一旦捕捉到細微的負麵信號即使是對方無意的),會立刻退回防禦狀態,甚至主動疏遠,因為“果然長久的好是假的”。
3.長期:依賴與恐懼並存
若對方始終穩定、包容,ta可能會逐漸依賴比如主動分享小事),但同時會因“依賴”感到恐懼——害怕自己“離不開對方”,而對方一旦離開,自己會再次陷入“被拋棄的痛苦”,因此可能突然冷漠,用“推開”掩飾“怕失去”。
總結
ta的表現本質是“用童年的生存邏輯應對全新的世界”:暴力環境塑造的警惕、不信任、情緒紊亂,不會因“進入正常生活”而立刻消失,反而會因“正常”的陌生感加劇不適。ta需要的不是“忘記過去”,而是被允許帶著創傷慢慢適應——在穩定的關係裡重新學習“安全”“信任”“被愛”,這個過程可能漫長且反複,但每一次被溫柔接住的瞬間,都是在為破碎的內心重新拚圖。
問:那如果表現出對母愛的依戀,即便是依舊會因為小事向其吼罵,但卻仍然想讓媽媽抱抱親親,即便是已經是年齡16歲以上的青年了,這是為什麼?
答:這種矛盾的表現——一邊因小事對母親吼罵,一邊又渴望母親的抱抱親親即便已是16歲以上的青年),本質是童年創傷催生的“矛盾型依戀”的延續,是內心深處“未被滿足的需求”與“被傷害的憤怒”相互撕扯的結果。
1.“渴望抱抱親親”:童年被剝奪的“安全依戀”在呐喊
對母親的肢體親近抱抱、親親)的渴望,本質是對“安全與被愛”的本能渴求,而這種渴求在童年幾乎是“奢侈品”。
在常年家暴的環境中,孩子很少能從母親那裡獲得穩定的溫柔:母親可能是施暴者之一,可能是爭吵的參與者,也可能是自身難保的受害者——無論哪種,孩子都難以從母親身上感受到“無條件的保護”和“溫暖的回應”。
但對嬰幼兒來說,母親是天生的“依戀對象”,這種生物本能的聯結不會因傷害消失。童年時,ta可能無數次在恐懼中渴望母親的懷抱比如被打罵後想躲進母親懷裡,卻被推開或無視),這種“未被滿足的需求”會像種子一樣埋在心裡。
到了16歲以上,即便理性上知道母親“不完美”,甚至曾帶來傷害,但潛意識裡,母親仍然是ta最“熟悉”的依戀對象。渴望抱抱親親,其實是在試圖“補回”童年缺失的溫暖——仿佛想通過成年後的親近,讓當年那個蜷縮在角落、瑟瑟發抖的小孩,終於能被母親接住。
2.“因小事吼罵”:用攻擊掩飾脆弱的防禦本能
對母親的“小事吼罵”,更像是一種“先發製人的防禦”。
童年的經曆讓ta深刻明白:“親近可能帶來傷害”。ta曾對母親抱有期待,卻可能一次次被母親的冷漠、爭吵或暴力刺痛比如想靠近時被母親不耐煩地推開,或剛感受到一絲溫暖就被父母的互毆打破)。
這種“期待失望受傷”的循環,讓ta潛意識裡認定:“如果我先表現出攻擊性,就不會被對方的‘不回應’或‘傷害’擊垮”。
所以,“因小事吼罵”往往不是真的憤怒於“小事”,而是對方的某個細節比如母親說話的語氣、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觸發了ta的“創傷警報”——可能讓ta聯想到童年時母親的不耐煩、爭吵的前兆,於是立刻用“攻擊”武裝自己:“我先對你發脾氣,就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因為期待被愛而被刺傷了”。
本質上,這是一種“反向形成”的防禦:用憤怒掩蓋“我其實很怕你再次傷害我”的脆弱,用攻擊避免“被拒絕”的痛苦。
3.年齡與行為的“錯位”:情感發展的“滯後”與“固著”
16歲以上的青年本應進入“心理斷乳期”,逐漸從對父母的依賴轉向獨立,但童年創傷會導致情感發展的“固著”——ta的心理年齡可能停留在了“需要母親持續安撫”的幼兒階段。
正常孩子在36歲會通過父母的擁抱、親吻獲得“安全感確認”,並逐漸內化這種安全感,學會自我安撫。但ta的童年裡,這種“確認”從未穩定發生:暴力打破了所有“安全規律”,ta始終像個驚弓之鳥,從未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情感過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此,即便生理成年,ta仍會像幼兒一樣,需要通過母親的肢體親近來確認“自己是被在意的”“現在是安全的”。而“吼罵”則像是幼兒式的“撒嬌失敗後的哭鬨”——用極端方式吸引母親注意,本質是在說:“看看我,彆忽略我,哪怕是罵我,也比不理我強”。
最終,這種矛盾是“愛與恨的共生”
ta對母親的情感裡,既有童年被傷害的憤怒所以吼罵),又有對“母親本應提供的溫暖”的執念所以渴望親近)。這種撕扯恰恰說明:ta從未真正“放下”對母親的期待——哪怕這份期待曾被傷得千瘡百孔,內心深處仍殘留著一絲“也許現在可以不一樣”的希望。
就像一個在寒冬裡凍了太久的人,即使知道眼前的火堆曾燒傷過自己,也忍不住想靠近取暖——因為除此之外,ta不知道還有哪裡可以獲得溫暖。
問:那如果以後會有異性,會像母親一樣對他進行安慰,並且不向他發脾氣,那麼他對她的表現會怎麼樣?
答:當一個經曆過童年創傷、對“穩定的愛與安慰”極度匱乏的人,遇到能像母親般給予持續安慰、且從不向他發脾氣的異性時,他的表現會呈現出從“防禦試探”到“深度依戀”的遞進,同時夾雜著創傷殘留的矛盾與渴望,具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1.初期:警惕與“不敢相信”的試探
他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立刻接受,而是本能的防禦。
童年的經曆讓他形成了“溫暖不可信”的潛意識——過去母親的安慰可能是短暫的、附帶條件的比如爭吵後的片刻緩和,很快又被暴力打破),甚至“不發脾氣”本身就是他從未體驗過的“異常”。因此,當異性主動安慰、不指責他時,他會先啟動“安全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