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他召集所有士卒,立於臨時壘起的高台上,朗聲道:“我知道,你們中有許多人,是被原先的隊伍排擠出來,或是覺得前途無望,才變得如此散漫。”
他目光掃過台下那些或麻木、或不服、或好奇的麵孔,繼續道:“但在我這裡,過往不究!我隻看今後!此戰若能建功,所有賞賜,我一文不取,儘數分於有功將士!若有死傷,撫恤加倍,我楊過親自督辦!”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起了一陣騷動。
賞賜全分,撫恤加倍,這對於底層士卒而言,是實實在在的誘惑。一些人麻木的眼神裡,終於泛起了一絲波動。
“但是,”楊過話鋒一轉,聲音轉厲,“若有誰陽奉陰違,拖累全軍,也休怪我軍法無情!”
恩威並施,方是禦下之道。這是他從《武穆遺書》及自身經曆中悟出的道理。
接下來的日子,楊過的練兵之法,讓這些老兵痞們都感到新奇甚至痛苦。
他並不像尋常蒙古將領那樣,隻注重騎兵衝殺和個人勇武。
他將五百人混編,根據各人特點,粗略劃分為刀盾手、長槍手、弓箭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訓練內容更是嚴苛至極:
他要求刀盾手與長槍手必須配合默契,攻守一體。
起初,這群散兵遊勇混亂不堪,盾牌擋了長槍,長槍戳了同袍。
楊過便讓他們反複演練最簡單的進退、掩護,不厭其煩,直到形成肌肉記憶。他親自下場,以木棍為劍,身法如電,專攻他們配合的縫隙,凡被他“擊中”者,所在小隊全體受罰。
幾次下來,這些兵卒為了不受牽連,不得不開始認真觀察同伴,學著配合。
楊過簡化了號令,以不同頻率的鼓點和旗語代表前進、後退、左右迂回、結陣防禦。初時,隊伍反應遲鈍,常常撞作一團。
楊過便反複演練,錯一次,罰一次,直至所有人形成條件反射。
他對將士訓話道:“沙場之上,刀劍無眼,煙塵蔽日,唯有聽清號令,方能保全性命,克敵製勝!”
夜深人靜時,他命親信突然擂鼓,模擬敵襲。要求士卒在規定時間內披甲執刃,集結成陣。
第一次,營地亂成一鍋粥,有人光著腳跑出來,有人找不到兵器。
楊過並不責罰,隻令重來。如此數次,這群兵痞的警覺性和應急反應,竟也慢慢被磨煉了出來。
楊過練兵,不拘泥於《武穆遺書》的條文,更融入了自身武學理念。
他觀察士卒個體,偶爾會指點一兩式實用的發力技巧或閃避步法,雖隻是皮毛,卻往往能提升其生存能力。
他深知,這群人非是郭靖伯伯麾下那般紀律嚴明的嶽家軍,不能用太高標準要求,首要的是讓他們怕軍法,貪賞賜,然後才能在戰場上聽指揮,保性命,甚至殺敵。
七日之後,這支原本散漫不堪的隊伍,雖遠稱不上精銳,但已隱隱有了脫胎換骨的跡象。
行動時號令統一,駐紮時井然有序,五百人的眼神裡,少了些油滑與渙散,多了幾分警惕與凝聚。
他們私下裡議論這位將軍,語氣中已帶上了敬畏與信服。
“楊將軍看著年輕,手段真狠!”
“但也說話算話,昨日演練優勝小隊,真賞了羊酒!”
“跟著他,說不定……真能活著立點功勞?”
這一日,黃昏。
楊過獨立於營外高坡,望著遠方隱約的山巒輪廓,那裡便是明教勢力盤踞之處。
身後營地裡傳來士卒操練的號令與篝火劈啪聲,這支曾被視作烏合之眾的隊伍,正在他手中被鍛打出鐵的輪廓。
山風獵獵,吹動他的衣袂,也吹動了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
前路艱險,但他已執刀在手,靜待出鞘之時。
喜歡神雕:龍女為後,貴妃黃蓉請大家收藏:()神雕:龍女為後,貴妃黃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