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本就爭強好勝,對方又是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曹操,故而便質問蹇碩:“曹操答應了,可不見得我袁紹也會答應。”
蹇碩聽到此話,便知道還有希望,否則依袁紹的性格,若是他不待見之事,早就命人請出去了。
他笑道:“袁大人出任中軍校尉,僅次於我,排在曹操前,如何?”
此話如同一顆精準的製導導彈,直接命中了袁紹的內心。
袁紹假裝思索,轉而便答應了蹇碩的提議。
今日曹操與袁紹在西園相遇,也是蹇碩的安排。
二位年幼夥伴、昔日太學老友,今日再次相遇,倒是頗有感觸。
其餘六人也均在西園相聚。
同年十一月,漢靈帝特意派遣下軍校尉鮑鴻遠前往葛陂地區,參與了剿滅黃巾叛亂的作戰,同時派上軍彆部司馬趙瑾鎮壓益州巴郡的板楯蠻叛亂,充分展示了西園軍的實力。
當然,西園軍的成立還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奪嫡問題。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辯是由何皇後所生,而小兒子劉協是王美人所生。
漢靈帝並不喜歡大兒子劉辯,認為他“輕佻無威儀”,所以他一直都沒立太子。
這邊是天生的矛盾。
到了中平六年,漢靈帝身體眼看著一天比一天虛弱,他想給自己的寵臣宦官蹇碩托底,幫助自己立小兒子劉協為太子。
但當時的蹇碩怎麼可能鬥得過大將軍何進呢?
於是,西園大軍組建計劃就提上了日程。
這支以蹇碩為領導的西園軍,意在分化何進兵權,抬高蹇碩的地位,讓他居於大將軍何進之上。等過幾年,將蹇碩培養起來了,漢靈帝就會立劉協為太子。
然而,蹇碩辜負了漢靈帝的期望。他名義上是大將軍何進的上司,可實際上他很懼怕何進,所以一直想把他調離京師。
但是何進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推脫,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何進的目的,可蹇碩就是沒有任何辦法。
更糟糕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西園軍組建的第二年,漢靈帝就去世了。
臨終前他囑咐蹇碩一定要想儘辦法讓劉協繼位,失去的靠山的蹇碩隻能孤軍奮戰。他謀劃著想利用靈帝之死來暗殺何進,可是蹇碩的司馬潘隱卻給何進提前報了信,何進連忙逃出宮去,並率先擁立了年僅十四歲的劉辯登基,掌握了軍政大權。
這是後話。
典軍校尉,俸祿兩千石,與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之時曹操所擔任的騎都尉和因剿滅黃巾軍有功遷為濟南國國相,這兩個職位一樣,而議郎僅僅六百石,不在同一個台階,所以這次曹操出麵,算是漢靈帝對曹操的重新啟用。
當然,西園軍的成立更是給了曹操一個契機,能讓他重新統領大軍,走上爭霸的舞台。
隻是等待曹操的,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若曹操能有袁紹一樣的背景和運氣,三十歲之時早就已經獨霸一方。
話說回來,蹇碩得知何進派的人舉薦他領著西園大軍前往三輔平定西涼叛亂,不覺大驚訝,立刻找到漢靈帝訴苦。
這一哭,也把曹操的機會哭沒了。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