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前整個朝廷,能與何進對抗之人,除了要有強大的背景之外,還必須手握軍權,至少在軍中任要職,更重要的是此人的站位必須堅定,有大局觀,有謀略,不可半路因何進的招攬而倒戈。
朝廷中同時具備這些要素的人屈指可數,能夠想到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袁隗很快就找到了,便是驃騎將軍董重。
董氏與何氏有天然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漢靈帝在位之時,其母親孝仁皇後董氏親自養皇子劉協,還多次勸靈帝立他為太子,因此遭到何太後怨恨。
從宮廷中的地位角度來說,董重當排在何進之前,孝仁皇後董氏是何太後的婆婆。
所謂董重的站位肯定不會有問題,背景也足夠強大,軍職也足以與何進抗衡,唯一不足的便是才智略缺。
但袁隗彆無選擇,時間不等人,此刻他必須要做決定。
所以袁隗設了個局,在朝堂之上用涼州的叛軍為誘餌,引發了董重和何進誰領軍前往平叛的爭論。
何進好不容易對付完了蹇碩,這時候又冒出來一個董重,心中難免有些不快。
東漢末年從漢靈帝末期開始,朝廷就一直沒有平靜過。倒是何進統一了兵權,掌管整個雒陽城中的所有兵馬,京城上下也無人能與何進抗衡,反而迎來了難得的平靜日子。
隻是這個平靜的日子沒過幾天,驃騎將軍董重與何進的爭權奪利被袁隗推出水麵。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帝王之術本就講究平衡,何進一家獨大很容易尾大不掉,最終反而侵犯權力的授予者——天子。
所以董重能站出來,也算是給劉辯一種暗示。
同時,正好有一夥人,看到何進對蹇碩的心狠手辣,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弱小,開始左右搖擺,隨時準備投靠其他人,他們便是十常侍。
見董重站出來反對何進,宦官集團宛如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立即倒向了董重一邊。
事後,袁隗找到董重隻說了一句話:“自古孝為先,論為大漢鞠躬儘瘁,朝堂論政,怎麼也輪不到他何進!”
好一句挑撥離間的話,就是給董重下套。
董重一看,不僅是宦官集團,連黨人集團都支持他,頓時對抗何進的信心倍增。
第二天,董重便通過中常侍將自己的意思轉給了董後。
董後明晰,便主動與何太後接觸,並表示也想要參與政事。
可誰知何太後不但不同意,還絲毫不給董後臉麵,當場反駁禁止阻攔。
董後憤怒罵道:“你現在這麼強橫跋扈,不就是依仗你哥哥的權勢嗎?隻要我發話,讓驃騎將軍砍大將軍的頭,那是易如反掌的!”
此言一出,何太後心中一驚,雙眼深邃地盯著董後。
居然還有這麼一個危險的人物存在,絕對不可饒恕。
事後,她急忙托人將董後的話轉告給了何進。
何進本就煩憂與董重不合,此刻正好來了一個借口。
於是,他與三公及何苗等人先下手為強,上奏:“孝仁皇後唆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仆封諝等互相勾結州郡,剝奪所在居處珍寶貨賂,悉數歸入永樂宮。過去蕃後不得留在京師,乘輿服飾有一定的章則,飲食有一定的品位,現在請使永樂後把宮室遷到她的封國去。”
董太後雖然年紀大,但地位在皇宮裡無與倫比,動手是不可能的,何進會在曆史上背負永久的罵名,所以請出去好生養起來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