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處,諸位也基本上能看明白了,不管是前期的蹇碩,還是後期的董重,亦或是他們一直打擊的宦官集團,三者與何進的矛盾,追究起來都與朝廷的太傅袁隗有關。
加上引進的董卓,更是與袁隗有著親密的關係。
漢少帝繼位之後,袁隗從一個後將軍,上升到了太傅,錄尚書事,不僅位極人臣,而且掌控了朝廷的風向,其侄子袁紹領司隸校尉,把控京師周邊安保,可謂文武兼顧。
麵上看何進贏得最多,但仔細分析,何進雖然掌控實權,但已經錯失民心,不利於今後發展,中平六年的朝廷動亂,最大的贏家乃袁家也。
整個事件的真正幕後推動者,也正是袁氏家族的袁隗。
同年四月底,收到通知的董卓興奮不已,等了數月好不容易才等來機會,必須牢牢把握住。
他火急火燎地率領五千精兵奔向雒陽,但外臣帶兵進京,除非天子允許,否則視同謀逆,何進和袁紹等人的書信根本沒有用。
所以,董卓需要一個由頭。
他急忙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寵幸之機,擾亂天下。我曾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瘡癰潰爛雖然疼痛,但勝於向內侵蝕臟腑。從前趙鞅統帥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雒陽來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
如此一來,既響應了何進和袁紹的號召,又樹立了自己正義形象,乃為清君側,為朝廷,為天下百姓而來。
你可以說董卓打仗菜,但絕對不能說董卓不懂人情世故。
大軍一旦啟動,主動權已經漸漸從何進流向董卓。
何進自信地以為這些行動能逼迫何太後屈服,但是沒想到何太後還是態度堅決,並且還派何苗去勸說何進。
何苗對何進的一番肺腑之言,讓何進再次猶豫起來。
這事,我們先前聊過。
大丈夫行於亂世,必須殺伐果斷,何進身為大將軍,乃東漢最高軍隊統帥,豈能猶豫。
但從這一點上來看,就算何進能等到董卓進京師,也不一定是董卓的對手。
此時的董卓,一秒鐘都不想耽擱,五千大軍日行百裡,趕赴雒陽。
眨眼間,前鋒部隊已經到了澠池。
澠池這個地方是咽喉之地,位於新舊函穀關的中間位置,也是南北崤道的彙集點。
從長安前往雒陽,此地便是必經之路。
董卓選擇在此地,一方麵可以遏製背後三輔地區的大軍,另一方麵也是向雒陽展示,他董卓已經把控了雒陽的咽喉。後期退守長安之時,他也是選擇重兵把守此地。
周邊形勢的戰報一份份送到何進手中,何苗和何太後又時不時在勸說何進,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也紛紛向何進進言,此時的雒陽城周邊,北麵河內郡有丁原和東漢末年第一武將呂布,西麵的董卓虎視眈眈,東麵三路大軍正在逼近,形勢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刻。
何進逐漸冷靜下來。
他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混亂,便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
董卓不接受詔命,仍然一直進軍到河南境內。
這時候,董卓的大軍距離雒陽已經不足百裡,他的狼子野心也徹底暴露在世人麵前。
種邵不慌不忙,以迎接慰勞董卓大軍的名義,勸令他退軍。
董卓疑心雒陽政局已發生變動,便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想要從種邵口中探得雒陽城中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