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叡也想響應袁紹的號召,起兵反董。
畢竟明眼人都知道,這哪裡是反董,就是為了爭奪底盤。
他身為荊州刺史,自然不想錯過這陣風,就像是買股票一樣,聽說牛市來了,紛紛都掏出家底想要乾上一票,分一杯羹。
可他又擔心彆人來抄他家底,便揚言要先處理曹寅。
曹寅也不是善類,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用假的文書給孫堅創造了一個擊殺王叡的機會。
孫堅本就看不慣王叡久矣,一直苦於沒有借口,正好曹寅送來了一個理由。
次日,他便率領著本部人馬前往江陵。
孫堅的前部軍先到城下,王叡聽說有一支部隊前來感到疑惑,便登城樓問其緣故。
孫堅的前部回複到:“兵士久戰勞苦,得到的賞賜卻連衣服都不夠穿,希望使君能給點資助!”
王叡說道:“我身為刺史怎麼會小氣呢?”
於是就打開倉庫讓將士們自己進來挑選。
將士們靠近到樓下,王叡發現孫堅也在其中,驚訝地問:“軍士們請求賞賜,孫府君也怎麼在這?”
孫堅回道:“奉使者檄文命誅殺王叡。”
王叡說:“我犯了什麼罪?”
孫堅:“無知罪。”
王叡瞬間就明白了其中深意,檄文隻是借口,取他的命才是孫堅的目的。
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孫堅的對手,與其糾纏,不容反手,好讓手下那些人和城中百姓免遭罪,遂吞金自殺。
隨後,孫堅便領著人馬繼續北上,一路到了魯陽,掛在袁術帳下。
說來也諷刺,未來最強的兩股勢力,曹操和孫堅,此刻都屈居在他人帳下。
關東軍集結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董卓耳朵裡,董卓氣急敗壞臭罵:“這些忘恩負義的家夥,也不看看身上的官職是誰給他們的!”
要是被曹操聽到,定然回罵一句:“那是他們,我又沒有接受你給的官職!”
可罵歸罵,說歸說,關東軍的聲勢浩大著實讓董卓有些不知所措。
這時候,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斬殺的消息傳到了董卓耳朵裡。
董卓的謀士李儒眼珠一轉,主意就來了。
他笑眯眯地對建議:“將軍稍安勿躁,那些諸侯分三路來包圍雒陽,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予以擊退。河北冀州一路,關注點應該放在冀州牧韓馥身上,此人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可以利用;河東兗州一路,那些諸侯都不是大問題,唯獨一個人——曹操,此人多謀善斷,隻要將此人擊敗,此路必定不戰而退;至於荊州一路,王叡的死給了將軍一個很好的機會。”
“哦?什麼機會?”
“荊州乃富庶之地,如今荊州無主,將軍可趁此機會安排一個信得過的人員統領荊州,斷了袁術等人後路,到時候將軍派一得力戰將,與荊州牧前後夾擊,便可一舉擊破。”
聽了李儒的分析,董卓心神稍安。
“誰可擔當荊州刺史之職?”
“八俊之一,劉表劉景升。此人乃皇室宗親,留在京城也是一個不安定因素,將荊州交給他,也算是給天下諸侯看,這江山還是劉家的,他們沒有理由造反。等劉表拿下荊州,袁術就會坐不住了。”
董卓哈哈大笑,當即采納了李儒的建議。
次日,董卓便表劉表為荊州刺史,命其即刻出發,前往荊州上任。
劉表看了一眼手中的任命書,心中將董卓臭罵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