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郭二人為了名聲,也為了保命,逼著天子再次大赦天下,完成了他們這一次兵逼長安城的初級目標。
同時,還自封了官職,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
董卓手中曾經的權力,剛剛轉移到王允手中,又漸漸流到了李郭二人之手。
下一步很明顯,李郭就要對付整件事的主謀司徒王允了。
其實為了保命,王允在謀劃擊殺董卓的計劃前,安排了兩路人馬作為他自己的退路。
一路左馮翊宋翼,另一路右扶風王宏。
這兩路恰好掌控了三輔地區的大部分地方,將長安城護在內部。
可惜,這兩路人馬在李郭二人領軍殺來之時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
好在李傕進長安城準備殺害王允之時,倒是開始忌憚這兩個人了。
於是,他就將宋翼、王宏征入朝。
顯然就是要將二人除去,再對付王允。
王宏勸說宋翼趁著這個好機會起兵,號召天下諸侯一共對付李郭二人,連罪名都想好了。
可是宋翼不同意,始終認為他是漢朝軍官,怎麼能不聽天子的號令。
王宏也沒有辦法,隻好與宋翼一同受征,前往長安。
這一幕是不是又很相似,當初董卓擔心三輔地區的皇甫嵩,便也以天子之令征其入朝。
蓋勳勸其不可前往,皇甫嵩不聽。
結果剛入雒陽城,就被董卓給抓了起來。
要是他們兩個人多了解一下時事,或許就不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讀曆史何其重要呀!
結果可想而知,王宏和宋翼落得與皇甫嵩同一個下場。
一到長安城,李傕就把他們收捕,帶到廷尉處問罪。
六月七日,李傕將黃琬、王允、宋翼等人全部處死,百姓聞之莫不流涕。
同年七月,李傕等人將董卓埋葬在郿縣,並把董氏族人的骨灰聚起來放到一個棺材裡。
傳說下葬之日,出現狂風驟雨,塚墓被雷電劈開,水土流進墓裡,棺材也被積水漂起來。李傕重新埋葬,之後又爆發風雨,水溢進棺槨裡,這樣的事反複出現了三四次,塚中堆積了一半的雨水。樊稠等人共同把棺材埋下,而風雨越來越猛烈,埋葬後,大風再次刮破塚墓。
李傕、郭汜入主長安之後,就斬斷了朝廷與關東的聯係。
正值曹操擊退壽張的黃巾軍,準備開啟戰略大反擊,將入侵兗州的百萬青州黃巾軍一舉趕出兗州。
得知長安城事態的曹操眉頭緊鎖,一麵需要處理眼前的眾多事務,另一麵還要應對朝廷裡的瑣事。
可戲誌才卻說這是好機會,應當派使者前往朝廷聯絡。
曹操不解。
戲誌才解釋道:“自董卓禍亂朝綱之後,天下諸侯已經不將天子放在眼裡。如今李郭二人由掌控長安城,切斷了關東與朝廷的聯係,也就意味著關東地區已經處於混亂狀態。主公不是正愁沒有名義出兵嗎?隻需要主動派出使者前往長安,道明原由,願意替朝廷出麵平亂,朝廷沒有理由會拒絕,主公拿到了攻略城池的旗號,一切都變得名正言順,還能彰顯出主公忠於朝廷,一舉多得。”
曹操大喜,當即派出從事王必上書朝廷。
臨行前,曹操叫來王必,叮囑道:“此行前往長安拜見天子,任務重,風險大,你一定要做好準備,隻要能平安回來,未來道路不可限量。家裡不用擔心,一切我都會安排好。”
王必聽之,也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堅定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