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孫堅等人早已對揚州垂涎三尺,正盤算著找個什麼借口離開袁術,獨自前往揚州創業。
結果袁術就派人來,要求孫堅立刻動身,去取荊州。
理由很簡單,南陽主權。
袁術雖然主要在豫州活動,但是他是從南陽出來的。
南陽之地又是連接京都的關鍵之郡,還他的老窩,所以袁術絕對不會放手。
而劉表從進入荊州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將南陽納入他的奮鬥目標,荊州之地豈能有缺。
如此一來,劉表和袁術自然就卯上了。
隨著兗州曹操的壯大和孫堅的蠢蠢欲動,袁術在豫州的地位受到了影響,他必須做出改變。
所以,袁術采納了楊長史的建議,來一招驅虎吞狼。
孫堅等人雖然目標在揚州,但能趁著攻打荊州之際,借道荊州取揚州也是可以的。
畢竟荊揚兩地乃長江上下遊也。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孫堅率領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眾將,出兵三萬,打著守衛南陽的旗號,征討荊州。
劉表得知消息,立刻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
孫堅一路高歌猛進,擊敗黃祖,強渡漢水,兵鋒到了襄陽城前。
當初劉表將治所遷到襄陽,據地就是要圖謀南陽,如今反倒被袁術大軍逼迫。
見孫堅來勢洶洶,蒯良建議劉表暫避鋒芒,閉門不出。
同時,蒯越又建議劉表通知黃祖,讓他連夜出城調集士兵,務必要守住襄陽。
襄陽乃荊州咽喉之地,襄陽城破,荊州諸郡便危在旦夕。
黃祖也不敢懈怠,火速出城,一連數日召集人馬再戰孫堅。
可惜,孫堅戰力始終要高於黃祖。
加上孫堅大軍氣勢高昂,勢如破竹,黃祖大軍早已心生恐懼,儘顯頹廢。
因此,第二次戰事又隻持續了數日,黃祖便大敗而走,逃到峴山之中。
峴山位於襄陽城南麵,山高林密,是襄陽南麵的天然屏障。
其他不說,就黃祖選得這個地方,那是相當不錯。
孫堅想要擒拿黃祖,得費點精力。
這時候,孫堅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追擊黃祖,直到徹底擊敗,二是回過來接著包圍襄陽城,乃用圍點打援的方式繼續消耗。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孫堅應該要選擇後者,利用自己的優勢圍點打援。
襄陽城就算再高,那也有消耗完的一日,加上襄陽城外河流眾多,水淹城池也不是不可以。
同時,還能向袁術索要軍糧,袁術為了刺激孫堅與劉表的火拚,自然會大力支持孫堅,有利於孫堅大軍日後的獨立。
若是荊州其他援軍趕來,孫堅完全可以半路截擊。
如此不出數月,襄陽城必破,荊州必定落入孫堅之手。
可惜命運弄人,孫堅一手好牌卻選擇了越過襄陽城繼續追擊黃祖,活生生把背後的補給線暴露給了劉表。
就算前部孫堅將黃祖徹底擊敗了,後麵劉表也會出奇兵斷其糧道。
屆時不用數日,孫堅大軍必敗。
既然選擇了繼續追擊,孫堅必須講究一個快字,務必要在劉表反應過來之前返回襄陽大營,否則真的成了孤軍。
黃祖也恰好利用了孫堅急於求成的心態,在峴山中埋伏。
等到孫堅進入峴山之後,黃祖便命人半山腰截擊,黃祖的部將從竹林間發射暗箭,正中孫堅。
一代英豪,急先鋒、破虜將軍孫堅中箭身亡。
突如其來的意外,意味著孫氏軍團此行的目的已經失敗,對於未來揚州的幻想也已經破滅。
荊州的危難被黃祖部下的暗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