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對於任何一個諸侯而言,向來都是最優質的資源。
不管是生產屯田,還是行軍守城,亦或是刺激內循環,都需要人,需要大量的人。
特彆是東漢末年亂世,除了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外,還有瘟疫、戰爭等等影響人口數量的重大因素,人口變得更為珍貴,對於各路諸侯也變得更為重要。
但也有特殊情況,就比如此刻曹操所麵對的兩難之地。
大量的流民聚集在彭城,對於彭城的穩定和大軍的糧草供應都是壓力。
況且這些流民大部分來自兗州、冀州和豫州等地,基本都是因為陶謙治理下的徐州穩定,能混口飯吃,故而對陶謙的印象頗為良好,但他們對於曹操並沒有良好的印象。
所以,原本的優質資源,此刻對於曹操而言,反而成了一種累贅。
攻入彭城的當天夜裡,他就征求戲誌才、程昱和毛玠等人的意見。
如他所料,謀士們分成了明顯的兩派,殺與留。
殺的理由很充分,大軍深入徐州,本就補給線太長,糧草不濟,再分給這些流民,隻會使大軍壓力倍增,若是中途出現問題,大軍便會崩潰,不可冒險。
留的理由也很充足,斬殺平民對於曹操的名聲不利,影響今後兗州乃至其他地區的人口發展,關鍵還會影響部分門閥士族對曹操的認可程度。
曹操不是猶豫不決之人,就算正反都有道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殺!
這邊是曹操最後的決定,也是曹操的殺伐果決。
因為徐州和兗州兩地的重要性在曹操心中占據了半壁江山。
就算擊殺流民之事會嚴重影響曹操的口碑,他也依舊沒有停。
曹操就是要告訴那些覬覦兗州的其他諸侯,他曹操不是那麼好惹的,誰敢來兗州他就讓誰付出代價。
至於徐州之地,除了要痛打陶謙外,還必須將徐州納入自己的版圖,大軍不能被拖累。
所以,在這般仁義道德麵前,曹操最終選擇了自己。
或許那句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真的。
也或許是後人對曹操的理解而總結出來的精煉語句。
數以萬計的流民被坑殺於泗水,屍體阻塞了河道,致使河水都不能流動。
這一舉動深深震撼了整個徐州百姓,也從這一刻開始,百姓間流傳出了一句話,曹操殺人如麻,喜怒無常,動不動就屠城。
陶謙也被曹操這一舉動亞麻呆住了,以至於對麵曹操進攻郯城和彭城兩地的連接咽喉之地傅陽,他沒有任何抵抗。
其後曹操向東北攻費、華泰山郡)、即墨、開陽,陶謙無能為力,隻能眼睜睜看著徐州的城池一座座落入曹操之手。
彆駕從事建議陶謙出手製止,否則徐州真成了他曹操的了。
陶謙這才反應過來,一麵命泰山軍沿途救援諸縣,一麵命人速速書信告知友軍青州刺史田楷。
田楷先前說道過,那是公孫瓚的手下,與劉備一道守青州。
陶謙與田楷雖然屬於不同主子,但是互為依靠的關係。
徐州和青州本就相鄰,二人都需要麵對不同的敵人,自然後院不可起火,況且如此他們各自的兩撥敵人還是聯盟的關係。
所以收到書信的田楷一刻也沒有耽擱,立刻起兵來支援陶謙。
殺紅眼的曹操已經勢不可擋,泰山軍在曹軍麵前壓根就不是對手,被殺得節節敗退。
連泰山軍的老窩開陽也被曹軍擊破。
泰山軍的首領臧霸對曹操也有了不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