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交代,與曹操密切相關。
曹操接收袁紹糧草和兵馬之際,東麵的徐州牧陶謙病重,無法再治理徐州,開始尋覓徐州的接班人。
其實按照漢朝的體製,壓根不應該有所謂的接班人。
徐州牧乃朝廷任命,由誰擔任都是天子說了算。
換言之,陶謙若是在徐州牧之位上病逝,朝廷理應收回之位,或重新挑選一名信得過,具有統帥能力之人來擔任。
就如當初袁術、袁紹和曹操等人爭奪揚州牧一樣,誰都有可能。
但經過先前與派人與朝廷的溝通,陶謙心裡早已清楚,如今的天子已經失去了作用,整個中原已經沒有人會真的認可當今天子。
各路諸侯也都是在各自的地盤中當皇帝,隨時準備著爭霸天下。
陶謙占據徐州,也是將徐州當做自己的家業。
哪有家業拱手讓給他人之理?
這也是興平元年眾多諸侯達成的默契。
誰也不會挑事,趁著陶謙不行之際向朝廷請命,企圖通過體製任命的方式接手徐州。
天子也沒有想著介入,免得駁了自己的麵子。
隻是按照常理,陶謙既然找接班人,自然是在自己的兒子中挑一個。
所謂的子承父業,順位繼承。
就像是皇位傳給太子,爵位傳給長子,家族傳給嫡長子。
一切都理所應當。
不過徐州的複雜程度,不亞於荊州,陶謙清醒地認識到,想要簡簡單單地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幾乎不可能。
為何?
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周邊環境危機四伏,可以說是列強環繞,陶謙不得不選擇與公孫瓚聯手。但事態發展依舊出乎他的預料,公孫瓚麵上看著強大,實際卻不敵袁紹。如今蜷縮在幽州北麵,基本上喪失了爭奪河北各地的能力。
然而西麵的曹操卻日益強大,接連兩次陶謙都敗在曹操手中。
南麵的袁術,雖在休生養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刻還是擁有千軍萬馬的大諸侯。
另外還有一個新興勢力孫策,氣勢如虹。
反觀陶謙他兩個兒子,不管是武力還是文功,都沒法與上麵那些諸侯相比。
想要靠他們守住徐州,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是徐州這家創業公司股份太過複雜,陶謙所占的比例比較小。
徐州和荊州、益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基礎的便是掌控三州的地方勢力插足太深,使得州牧的權力大幅縮水,如同地方權力過大,中央便會被架空一樣。
陶謙、劉表和劉焉都是朝廷直接任命而來。
這個混亂的年代,三人都必須借助地方勢力,才能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