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曹操掃清了袁術設置的小障礙,便要著手考慮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事。
他決定和荀彧、程昱兩個人開個小會。
因為曹操很清楚,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等事情基本謀定,再向眾人宣布比較合適。
到時候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眾將士隻需要執行即可。
荀彧和程昱二人都十分讚同毛玠的觀點,二人還覺得此事當速速行動,免得被其他諸侯搶先。
特彆是荀彧,他跟曹操說:“如今天子鑾駕回宮,雒陽城卻一片荒蕪,義士們有思念故土的心思,老百姓懷著感懷舊事的哀傷。就在這個時候,尊奉天子以順從眾人的期望,這是順應天意啊;秉持公正以收服天下人心,這是雄才大略啊;扶助大義以招攬英雄豪傑,這是大德之行啊。”
其核心意思是建議曹操迎接漢獻帝,以順從民眾的願望,憑借公正來使天下諸侯歸服,用大義來招攬人才。
其實在他心裡,漢室的分量比曹操更重一些。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底,曹操聽從荀彧和程昱二人的建議,命曹洪領軍一萬,從鄄城出發,準備西行迎接漢獻帝。
常規的路線是途徑陳留郡,入河南尹,穿過滎陽城,入汜水關虎牢關),轉向雒陽。
曹洪可以在雒陽北麵等候漢獻帝的到來,以免被其他人搶先。
但這個常規路線卻被時任衛將軍的董承攔截。
董承,最出名的應該是一件事和一個身份,衣帶詔事件和國舅。
他原先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曲,後來隨李傕郭汜入長安,在漢獻帝準備東歸雒陽中有功勞,興平二年七月,被漢獻帝拜為安集將軍。
這個職位屬於高級武將,位置就排在張濟、郭汜、楊定、楊奉之後。
隨著郭汜、楊定、張濟等大佬的先後出局,按理來說,董承在漢獻帝的護駕隊伍中地位應數一數二。
但實際上,董承卻被興義將軍楊奉壓製。
體製上,安集將軍和興義將軍都是高級將領,但都是雜號將軍,理應不分上下。
隻不過漢獻帝東歸之時,興義將軍掌管大軍,有決定征伐的權力,便高了董承一頭。
一行人到了安邑,見識到了興平二年河東、關中等地的悲慘,蝗災之後糧食顆粒無收,壓根就沒有食物。
連漢獻帝也得吃草根,要不是白波軍前來護駕,恐怕一行人就要餓死了。
但白波軍畢竟隻是盜匪,擁有的糧食並不多,好在占據上黨和河內兩地的諸侯張楊送來了糧食。
麵對這般場景,護送漢獻帝的人群中出現了兩個聲音。
董承和張楊建議繼續東遷,返回長安就前功儘棄,朝廷也會繼續被李郭挾持。
但出身白波義軍的楊奉卻站出來阻止,他用雒陽城尚無修葺,連個漢獻帝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為借口,想要繼續將漢獻帝掌控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河東等地。
很快雙方矛盾激化。
建安元年二月初,白波首領韓暹向董承發起了進攻。
董承不敵投奔了張楊,張楊派董承到雒陽,先行為漢獻帝修建宮殿。
回到雒陽的董承很快就收到消息,說曹操和袁術都想著要迎天子,曹操的大軍已經在來雒陽的路上。
他的才智和戰略眼光在東漢末年也是屬於上層,一眼就找到了關鍵所在,派兵守住了雒陽八關之一的汜水關虎牢關)一帶。
這步棋直接斬斷了曹洪想要從滎陽,入汜水,前往雒陽的計劃。
汜水關一帶易守難攻,當初曹操第一場敗仗就在滎陽附近,曹洪印象深刻。
此刻他手中隻有一萬人馬,所帶糧食也不多,隻能放棄此路。
入雒陽必須經過八關,除了東麵的汜水關外,曹洪還有其他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條是經過陽城,穿過嵩山,入軒轅關或大穀關,進入雒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