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見夏侯惇與劉備聯手穩定了東麵沛國的局勢,便再次將目光投向南陽的張繡。
月中,曹操再度起兵,親帥大軍數萬人,命曹仁為輔軍,命樂進、於禁為先鋒,命荀攸為軍師,出兵南下。
大軍經過一月的休整,氣勢真盛,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推進到了安眾,與張繡屯兵的穰縣不過四十裡地。
四十裡地,騎兵不過半日便可到達。
用穰縣已在曹操大軍鐵騎之下來形容,絲毫不過分。
麵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張繡一時間慌了神。
他心中十分清楚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而且上兩次交手,都對曹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曹操萬一發起瘋來,他就麻煩了。
賈詡卻勸說張繡不用慌張,目前穰縣城池堅固,城內人馬糧草充足,曹操一時半刻拿不下,況且南麵還有劉表在,隨時可以支援,曹操不一定是他張繡的對手。
“主公隻需要做一件事,將實時戰況同步給劉表,劉表自然會為主公出頭。”
張繡從之。
不愧是頂級謀士,一看就能看出其中要害,並有針對性提出對策措施。
隻要張繡嚴格執行,便可安然無事。
同樣身為謀士的荀攸自然也看出了其中問題。
他對曹操說:“主公,張繡的穰縣距離劉表的襄陽太近,我軍隻要全力進攻穰縣,襄陽便可源源不斷地給穰縣輸送兵力和糧草,同時還能利用安眾南麵線路,繞道新野城,截斷我軍後路,與我軍十分不利,不得不防。”
“臣建議,當放緩進軍速度,駐紮在安眾。劉表與張繡並非真心合作,急功則容易使其二人抱團,不如緩緩圖之,時間一長,劉表便會出現疲乏,不再支援張繡。屆時主公可親帥大軍,突襲穰縣,打個張繡措手不及,南陽可定也!”
荀攸的話聽起來是不是十分熟悉,似曾相識。
不錯,正如後來郭嘉遺計定遼東的遺計,攻則抱團對抗,緩則自相謀取。
荀攸也正是看到了張繡與劉表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非一塊鐵板,才有了這樣的判斷。
按常理,曹操隻需要堅持數月,穰縣定然可破,南陽郡可定。
可麵對就在眼前的張繡,心中無比氣憤的曹操,手握氣勢如虹的大軍,並沒有采納荀攸的意見,而是領軍火速趕到穰縣城下。
也正如賈詡所說,穰縣城池堅固,兵馬糧草充足,又有劉表的支援,曹操硬是強攻了一月有餘都未曾拿下。
時間很快到了五月,戰事的發展如荀攸所料。
劉表派出大軍來支援張繡。
他們並沒有通過與張繡一道對抗曹操的方式,而是準備繞道新野,去截斷曹操的退路。
這番操作如果順利地話,曹操就會陷入背後劉表、正麵張繡的包圍圈當中。
隻顧著眼前的曹操對此事可謂毫不知情。
危險已經悄然靠近。
若說袁紹是曹操的救星,那是一點都沒有錯。
曹操雙眼還不停地盯著穰縣之時,忽然收到一封來自許縣的書信。
書信的內容是來自一名曾經袁紹手下,如今投靠了曹操的將士。
信中說,袁紹與謀士田豐等人正在準備偷襲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