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曹操采納荀攸的建議,命於禁和樂進分兵從延津渡過黃河,殺入袁紹布置在右翼的陣地來牽製袁紹的兵力,以便奇襲白馬。
雖然白馬之圍是解了,但延津卻失守了。
於禁和樂進雖然英勇,但終究抵不上袁紹人多。
麵對數萬人馬的袁紹大軍,二人隻能撤離延津,保存有生力量。
延津失守。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輪交手,曹操並沒有占袁紹多大的便宜。
一來一去,隻是交換了一個地方。
不過,袁紹損失的人馬和戰將要比曹操多的多。
袁紹見白馬失利,但延津得利,便想著大軍全部從延津渡河,準備在黃河南岸與曹操決一死戰。
沮授急忙阻止袁紹。
他說,大軍如果孤注一擲,全部渡過黃河,萬一戰局失利,那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言下之意是你袁紹這樣的決定是錯誤的,不該不留餘地。
為將者,不僅應當統籌全局,考慮如何取勝,更重要的是考慮防守,想要退路,保存自防力量。
這便是所謂“未思進,先思退”。
但袁紹不聽,硬是要全軍出擊。
沮授無奈歎息,隨口抱怨了一句:“主公有著雄心壯誌,但是部下們貪圖功利,麵對身後的濤濤黃河,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何方。”
於是,他以生病為由,請求辭去官職。
袁紹聽了沮授的抱怨,不同意其請求,還心生怨氣,直接剝奪了沮授一半的兵權,將其交給了郭圖。
從袁紹方的陣營來說,沮授和郭圖本就不對付。
兵權一來一回,郭圖方的實力便遠在沮授方之上了。
曹操行至半路便得知袁紹強渡黃河,占據延津,無奈隻能改變行軍方向,在距離延津南麵二十裡地處紮營防守。
袁紹得知後,笑著指責曹操膽小,不敢跟他正麵交鋒。
其帳下謀士郭圖等人見袁紹意圖追擊曹操,便建議道,曹操雖然在白馬有所得利,但延津一戰主公已經予以還擊,大軍氣勢正盛。他還聽聞曹操大軍攜帶了大量的糧草輜重,隊伍臃腫,靈活性不足,此刻出擊,就算無法擊潰曹軍,也定然可以搶奪部分糧草。
袁紹聽了很是心動,但一時間找不到何人領軍。
河北名將文醜站出來自告奮勇,畢竟他與顏良關係密切,正愁該如何給顏良報仇。
袁紹見文醜戰意濃濃,立刻答應了他的請求,並給他五千騎兵,追擊曹操大軍。
但他還是有些不放心,文醜與顏良一樣,性格粗暴,缺少良謀,雖是良將,卻非帥才。
思索再三,袁紹找來了劉備,命其率領一路人馬,輔佐文醜。
既然已經投靠袁紹,劉備自然沒有異議。
二人率軍急行,很快就追上了曹操大軍。
曹操安排在延津方向的斥候急忙彙報曹操,說有數百騎兵追來。
又過了一會,斥候再來報,說有更多騎兵追來,步兵數不勝數。
曹操麵如平靜,命斥候不必在報。
荀攸聽了,微微一笑,瞬間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先前數百人而來,或許隻是先頭探查的人馬,曹操並沒有做出相應的部署。
後來人馬數不清楚,曹操已經有判斷,那是追兵,不是探查。
袁紹人馬本就比他曹操多很多,此地屯兵之處又沒有險要之地可以堅守,再多的彙報隻會影響軍心,不如先想應對之策。
曹操下令所有的騎兵解下馬鞍,放開馬匹,將糧草軍械都灑在地上,裝作散亂的樣子,迷惑袁紹的追兵,好讓他們放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