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雖然在官渡初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南麵爆發的各類突發事件,以及袁紹暗中做的手腳都讓曹操十分憋屈。
曹操隻能戰略後撤,將重心放在官渡。
如此做,便意味著放棄了延津、白馬津這兩個關鍵的渡口,也意味著將東郡北麵的縣城都讓給了袁紹,更關鍵的是將鄄城這個兗州治所暴露在袁紹的兵鋒之下。
鄄城的地位在兗州可謂數一數二,一旦失守,便會大大影響整個兗州將士的士氣,也會切斷曹操與東麵東平國、魯國等地區的聯係。
所以,不管如何,曹操都想要保住鄄城。
但此時的鄄城守軍隻有七百餘人,守城將領是程昱。
曹操便想著從官渡分出兩千人馬,給程昱增強力量。
這般重要的城池,就算是駐紮五千人也不為過,增兵兩千根本不足以改變形勢,足見此刻曹操的無奈。
經曆兩次對戰之後,曹操手中將士也不過萬餘人,而且十之二三處於受傷狀態,根本抽不出更多的人馬交給程昱。
程昱也明白這一點,便拒絕了曹操的增兵。
他說:“袁紹擁兵十萬,自以為所向披靡,軍中將士也各個頤指氣使。若是見鄄城兵少,必定會不屑於來攻打,若是主公給鄄城增加兵馬,定然會引起袁紹的注意。袁紹必定會派兵攻打鄄城,隻要袁紹來攻打,鄄城最後一定會被攻破。所以增兵隻會兩損其事,還請主公不要懷疑。”
後來袁紹發現鄄城兵少,果然沒有發兵攻打。
不得不佩服程昱的智謀和勇敢,敢獨自麵對袁紹數萬大軍而不慌亂。
曹操也對賈詡誇讚程昱,說其勇敢和膽識超過了賁育。
賁育何許人?
徒手分牛的孟賁,力舉千鈞的夏育,那皆是戰國時期的勇士,是東漢末年世人認為勇猛的巔峰。
由此可見,當時的程昱確實膽大。
當然,曹操儘管戰略退守官渡,但依舊留了後手。
他命於禁暫屯原武縣,等待時機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地。
杜氏津雖然比不上延津與白馬津兩大渡口,但也是袁紹南渡黃河的重要津口之一。
袁紹見曹操撤離,壓根沒有想到曹操會打一個回馬槍。
於禁在袁紹大軍毫無防備的情況,攻破了杜氏津的營寨,抓了袁紹的裨將軍,然後趕回了官渡。
好在袁紹根本沒有把杜氏津的損失放在眼裡,直接將主力部隊逼近到了陽武縣。
此時的袁紹與曹操所在的官渡僅僅一步之遙。
沮授再次勸阻道,河北的大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勇猛不及河南到的大軍,河南的糧食和財富儲備較少,而河北則相對富裕。故而,想要速戰速決的是河南曹操的大軍,河北的大軍更適合采取緩慢戰鬥的策略,等待資源消耗。
沮授是一語道破天機。
曹操就算有三頭六臂,打消耗戰也抵不過袁紹。
可惜,袁紹依舊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一連三次錯過了戰勝曹操的機會。
他立刻命令大軍繼續前進。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紹大軍逼近官渡,緊貼著曹操的營寨紮營。
十萬大軍的營寨延綿數十裡,陣仗何其雄壯。
曹操想要趁著袁紹大軍初到而立足未穩,領軍偷襲袁紹兩翼。
結果被袁紹逐個擊破,損失慘重。
曹操手中原本就隻有上萬人馬,經此一戰,僅有數千可戰鬥的將士。
無奈,曹操隻能選擇堅守不出,靜待時變。
但曹操的謀士,特彆是郭嘉和荀攸二人,心裡十分清楚。